文言文字词句教与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卷
第1章 也谈读书做学问
第2章 实词的解说
第3章 把握字(词)的本义
第4章 把握词(字)本义的引申规律
第5章 把握文字通假现象的破解要领
第6章 把握随文释义方法
第7章 把握词义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差异
第8章 把握同、近义词连文规律
第9章 把握对文见义原则
第10章 把握“互文”修辞特征
第11章 把握合叙修辞手法
第二卷
第12章 虚词的诠释
第13章 注意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
第14章 注意虚词的词性变易
第15章 注意虚词的对比互证
第16章 注意虚词的同义连用现象
第17章 注意虚词的特殊用例
第18章 注意虚词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第19章 读音的辨别
第20章 异写通用词语成因简析
第三卷
第21章 中学文言文教学备课琐谈
第22章 中学语文教师的业务进修
第23章 部分古代文化常识简介(1)
第24章 部分古代文化常识简介(2)
第25章 部分古代文化常识简介(3)
第26章 部分古代文化常识简介(4)
第27章 (三)乘车礼仪
第28章 部分古代文化常识简介(5)
第四卷
第29章 登楼赋
第30章 北山移文
第31章 江水
第32章 《世说新语》二十则
第1章 也谈读书做学问
怎样才能读好书,做好学问?随着当前学习风潮的高涨,这个问题也重新引起了世人的热议。为此,这里且追踪古今贤达,也谈一些个人的感想,以期推波助澜,有益于讨论的深入。
一、读书、做学问须有高尚的目的和坚定的意志所谓高尚的目的,就是提高修养,增强能力,更多更好地贡献于社会;所谓坚定的意志,就是抱恒守一,把目的贯彻到底。古人说,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不为”,即牺牲,只有牺牲掉一切与学术无关的事情,才能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如果眼向学术而心系名缰利锁,是不会有真正的建树的,因为“取舍”是一个对立统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没有舍也就不能有所取。因此,这里所说的目的和意志,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互为因果、合二为一的。
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专家罗尔纲,1934年到了北京,当时文化基金委员会有一份文书工作要他做,条件优厚:每天只写几封信,月工资160元,做满两年,由该会送他去美国留学。他认为这不是学术工作,当即就辞谢了。另一份工作是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助理,却是多年不计级不加薪的,但他认为是学术工作,便欣然接受了。人家都笑他是傻瓜,但他后来回忆这件事时,始终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否则,不但研究太平天国史要抛弃,说不定还会改变他的整个人生。这就表明,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实际、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真地选择与确定自己的进修目标;然后专心致志,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信念,将思想与生活统一起来,达到先人提倡的“诚”的境界。钱钟书自谓:“生来寒士骨相,冷板凳命运,一遇吹擂,便如坐针毡。”由此可见,真正有志于书海者,是以认“坐冷板凳”为命运的,那些世俗的名利之事,在他眼里都是羁绊,是既可厌亦可憎的。
当然,心甘情愿地坐在冷板凳上一味地为读书而读书也是不可取的。茅以升说:“知识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如同平日里闻见的工具一样。知识之可贵,在于它能起的作用。我不是为知识本身而读书,而是为了知识的作用而读书。”汉代的扬雄也倡导“学”要同“修性”结合起来,学“圣人之道”,首先要学他的“质”,而不是学他的“文(文采)”,否则就是“羊质而虎皮”。这里两位前贤已把读书的意义和目的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应该认真记取。
二、读书、做学问须善积累、多比照
学术研究是科学,从事科学就需要科学的态度,既不能向壁虚构,也不能凌空蹈虚,不全面总结前人的成果,就谈不上创新,不集中充足的资料并加以比照,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先说积累。《荀子·劝学》说:“真积力久则入。”这里的“真积”是指真心诚意地日积月累;“力久”,是指力行而能持久;“入”指入门,有所成就。连起来就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应不辞劳苦地、持续不断地积累所得到的知识。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北京期间,曾任汪由敦的私人秘书和家庭教师。汪家藏书很多,给赵翼提供了很好的读书条件,他读书认真,有心得就写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取为日课,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多。”这样日积月累,最后经过整理,汇集成书,《二十二史札记》、《郂余丛考》、《檐曝杂记》等著作就是这样完成的。
再说比照。当然,光靠积累也不一定是能出成果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善于比照,以求触类旁通。比如研究《诗经》,有的汉学家信奉“毛传”(即《毛诗故训传》,一般认为是秦汉间鲁人毛亨写的),有的信奉“郑笺”(即《毛诗笺》,东汉人郑玄撰),为此各执己见,都想以自己推崇的蓝本去进一步讲明《诗经》的意思。清人陈鱼,是信奉“毛传”的,他花了二十年时间写了一部《诗毛氏传疏》,尽管用力很勤,也很有成绩,但他拘守“毛传”,在解说《诗经》时不敢以“郑笺”破“毛传”,同时对于“三家诗”(《鲁诗》、《齐诗》、《韩诗》的合称,与“毛传”一样,都是汉代《诗经》的传本)也采取不理会的态度。这样拘守“毛传”讲《诗经》,有些地方到头来还是怎么也讲不通。另一位清人马瑞辰写的《毛诗传笺通释》,就不拘守“毛传”,写时不仅解释“毛传”的意思,同时拿“郑笺”与“毛传”相比较,并参照了“三家诗”的文字,效果就很不一样。如“毛传”中的某个字,用通常的意义讲不通,而在“三家诗”中,该字可能是读音相关的另外一个字,换上那个字,意义就讲通了——这是因为:古人学习,最早是口耳相传的,到汉代才有人记下底本,“三家诗”的说法和文字,跟“毛诗”、“郑笺”不完全一样。马瑞辰既能通释“毛诗”、“郑笺”,又能利用“三家诗”来说明诗意,这比陈鱼高明得多。可知治学要善于参照各方面的材料加以比证,经过考释,而后做出判断,才有所得。
积累、比照,还得注意包括来自现实的和来自史书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及比照。唐人有两句诗:“胡麻好种无人种,合是归时底不归。”妻子想念外出的丈夫,说是种芝麻的时候了,没有人种啊!该归来了,为什么还不回来啊!如果不了解唐人生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言文字词句教与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