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4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王庆节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美国杜兰大学博士。著有《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真理、道理与思想解放》、《道德感动与伦理意识的起点》等,译著有《存在与时间》(合译)、《形而上学导论》、《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等。
张任之(张伟)
中山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舍勒哲学。
前言
自1987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成名著作《存在与时间》的中文全译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以来,海德格尔成为过去近三十年间汉语学术、思想和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之一。随着近年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102卷)的陆续出版和汉语海德格尔译著的逐年增加,这一影响还在与日俱增。
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及其核心概念的翻译与研究,一直是历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中心。虽然时有一些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但以论集的形式汇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翻译与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的主要学者和几乎全部译者,对海德格尔哲学,尤其是对《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论稿》这三本主要著作的翻译、解释与理解问题发表意见,并结集出版,还是首次。
这里发表的论文主要缘起于2012年12月18—19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海德格哲学主要著作研究与翻译工作坊”。工作坊的主旨在于总结、交流和讨论海德格尔三本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论稿》的汉语翻译与研究心得,也商讨了进一步合作编纂中文版多卷本《海德格尔文集》等事宜。其中有几篇论文同时在2012年11月于北京举办的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暨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文版研讨会”上宣读。还有个别论文是作者未及参加会议,在编者根据专题特别邀请下提供的。我们根据讨论的三个主题以及原著汉译对诸论文做了大致的分类。为真实反映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学界的海德格尔哲学之研究现状,即学者与译者们在相关概念的翻译、解释和理解方面仍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保留了各位作者对译名的选择和使用,其中还包括港台与大陆学者在遣词炼句方面风格的不同,以示对作者的尊重。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辑出版,汉语学界在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理解方面,能够做到进一步沟通和融合,其水准也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和推进。
本书的编辑工作以及工作坊的筹备工作曾得到李宁君、苏伟、许家裕、Esther Tseng、吴嘉豪、于涛、黄迪吉、汪隐峰等人的帮助。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江璐博士帮忙核对了全书中的希腊文。在此一并致谢!还要特别感谢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舒炜先生,正是他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RGC GRF研究项目(GRF-CUHK455510)的资助,特此感谢。
王庆节、张任之
2014年4月于香港中文大学
《存在与时间》
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海德格尔
“Dasein”的理解与中译(1)
一 海德格尔问题的西方形而上学背景与《存在与时间》的发问
在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Dasein”时,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将问题放在西方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层面上,特别是从批判与克服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传统的角度上来进行。我们知道,在海德格尔看来,全部西方形而上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的最初开端。根据海德格尔本人的回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生涯开始于18岁那年读到的一本小册子,即父亲般的朋友、教区主教格约伯神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19世纪德国哲学家布伦塔诺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问题的论文,论文的题目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多重含义》。这个问题后来不仅构成海德格尔全部问题的起点,也是贯穿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思考的核心。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存在问题实质上就是“物”的问题,这归根到底也是“第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但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问的不单单是“物学”层面的问题,即不仅仅是关于这个“物”或者那个“物”的问题,而是这个“物”或者“存在者”之为这个“物”或“存在者”的问题,即“on hēi on”的问题。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要问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这匹马”“这座山”“亚里士多德这个人”,这些个“物”或“存在者”究竟“是”什么?使得它们成为它们这个样子的东西“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回答首先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方面是“范畴论”,另一个方面是“根据论”(原因论)。范畴论的思路可以从西方印欧语言系统的主谓词判断,即“S是P”的结构分析来得到说明。按照希腊人的一般理解,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者或事物,其意义都是通过主词S加上谓词P的判断来说明的。例如,“这马是白的”“这山是高的”“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等等。在这里,“这匹马”“这座山”“亚里士多德”都是“主词”,而“白的”“高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都是(述)谓词。任何主词的意义都通过谓词来展开和实现。据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十范畴说,包括“实体”“时间”“位置”“运动”“状态”等等。在这中间,“实体”范畴最重要,它在语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主词,而其他的范畴常常作为谓词来起作用,它们被用来说明、描述作为主词的“实体”。这样说来,作为主词的实体范畴比较起其他的述谓性范畴就占据着首要的和核心的位置。问题接着展开,使得这个主词成为一个主词的东西是什么?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如果诸谓词只是对主词的某个方面、侧面的个别描述,那么,那使得各式各样的谓词描述成为可能的东西就是使这个作为主词的物成为可能的东西,即作为这个主词的物的本身或者本质。与“范畴论”的思路相呼应,“根据论”的思路从发问一个存在物的发生学根据或原因开始。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列出任何一个物的四个主要的发生学原因或根据,即质料因(使一物成为那一物的材料,例如建成这一木屋的木料)、形式因(使一物成为那一物的形式构架,例如建造此木屋的设计)、目的因(建此木屋为了什么?例如为了让一家人能遮风避雨)、动力因(谁动手建成了这个木屋?例如木匠师傅,等等)。这四个原因或者根据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海德格尔:翻译、解释与理解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