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写作十三篇(通识课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有效写作十三篇
王烁 著
中信出版社
目录
有效写作十三篇
导言
导言之隐喻
导言之短词
导言之冗词
导言之勿用“被”
导言之术语
导言之新闻腔与俚语
导言之句法
有所为有所不为
省略
头衔
王烁的译介总结
有效写作十三篇
每个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都能写好情信、家书和博客,但能够围绕事实清楚明白有条理地写新闻报道的人却少得多。写好这种文章需要才能但不是天才。它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并不容易,但努力就会有收获。不像写小说,努力不可或缺,但无法战胜天分。
努力的指南或痕迹,可以在著名媒体的写作手册中找到。因为职业关系,我看过一些写作手册。他们主要来自英文媒体,如Bloomberg Way,以及我接下来要译介的The Economist Style Guide。中文媒体的写作手册,我只见过同事杨大明编制的。这类手册与法度森严的辞典不同,往往没有严格的编制,更像是层积岩,经验与教训在时间中层层积淀。你看得见每一层。
《经济学家》杂志(The Economist)在新闻界地位特殊。它每周出版一次,形态明明是杂志,但至今仍坚持把自己叫作报纸(Newspaper)。叫报纸就叫报纸,但它其实离新闻密集型很远,而是依托于其他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发表分析、意见与评论。文章一般很短,两页算长,无署名。整本杂志从头到尾文风一致,见解一体,如一人所写。在大洋对岸的美国新闻界,这种新闻操作方法并不被认同。某日与一众美国大报记者吃饭,欢宴之余,一人率尔说道,Economist貌似什么都懂,其实是装的!一桌老美都击节。
但你不能与成功对着干。《经济学家》目前为止几乎免于受到经济危机和行业变迁的双重冲击,有可能还更加成功,过去两年发行量有明显增长。在大多数人信息过载的时候,《经济学家》有特殊的吸引力。每周四出版,到周末看完,一周大事齐备,观点引人思索,写作有强烈风格。对读者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说来简单,但今天的美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商业周刊》都不能提供这个解决方案了。“《经济学家》是唯一的我能从中学到东西的杂志。”一位曾经的顶级投资银行家告诉我。
Style Guide of 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写作手册
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
扯远了,拉回来。还想了解这个话题的,请看后面周乃菱非常好的分析。《经济学家》的写作与其观点、形态与风格密不可分。我接下来会尽量完整地翻译和介绍它的写作手册,有几点提示:
第一,不可能真正完整。这毕竟是英文写作手册,关于写作的经验与教训有许多可以借鉴但还是有许多根本无法移植。如果有内容我认为无法移植或者无须移植,会只留下链接,不作翻译和介绍,有兴趣者自行前往。
第二,所有译介内容都会发在这篇博客里面,所以会有很多分页,我初步想每一个相对完整的条目会有一个单独的分页。每增加一个分页,我会在Twitter上发布提示。
第三,有些条目除了翻译之外,我还有介绍、体会和评论,凡是我的意见,前面会标注“王烁”字样。
第四,我会在每一页里都注明《经济学家》原链接地址。我在此提前声明不同意对这篇博客的转载要求。如果你无视我的声明转载这篇博客的话,至少要保留《经济学家》链接地址。这是对它起码的尊重。
第五,它是在讲另一种语言的写作,而我意在使中文写作者受惠。许多时候必须在意译与直译之间选择,我往往选择意译。
第六,翻译并不容易,翻译这个就更难。水平所限,必有错漏,还请识者指出。
好了。请翻页开始。
导言
清晰的写作来自于清晰的思想。所以,想清楚你要说什么,然后尽可能简单地说出来。记住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六条基本规则。
这六条来自奥威尔《政治与英语》,出版于1946年。
1.绝不要使用在印刷物里经常看到的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辞方法。
2.如果一个字能说清,不要用两个字。
3.但凡一个字能删掉,一定要删掉。
4.只要能用主动语态,绝不要用被动语态。(王烁:也就是说,看见“被”字,要想方设法把它去掉。当然,“被自杀”这类伟大的语词创新除外。)
5.能用常用词的时候,不要用外来词、科学术语和行话。
6.绝不要用粗俗语言,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规则。
王烁: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奥威尔六条写作规则,可能有震撼性的感受。它提示的写作方法与大多数中国作者所熟知的完全不同。中文写作好像从来都没有这么严格、具体和有操作性。
哪种写作方式更优?必须提示,对此我既无知,也保持着不可知论的态度,更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中国文化从风雅颂赋比兴开始。汉语财富里如果把所有比喻剥掉可能所剩无几。中国人用“意在言外”来要求和赞美诗歌、文章、书画。“得意忘言”的层次则更高。表达,在中国人对汉字的使用中,只是一部分功能,我们还用它来暗示,误导,甚至遮蔽。这是文化血脉的一部分,将与我们永远共存。
我只是想说,循奥威尔提示的这个方向用汉语写作,同样也能写出了不起的、力透纸背的(对不起我违反了第一条)的文章。对于新闻写作,更是一条捷径。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忘记奥威尔的六条规则,要尽力尝试。如果实在不能无折扣地实现,没关系。一不要认为自己是狗屎,二不要认为奥威尔六规则是狗屎。你和他都没有战胜文化差异而已。
原文链接在此:http://www.economist.com/research/styleGuide/index.cfm?page=673899
导言之隐喻
“新发明的隐喻可以唤起视觉形象,有助于表达思想。”奥威尔说,“另外,有些隐喻已经变成生动的日常词汇(如铁的意志)。但在这两者之间有大量过度使用的隐喻,人们使用它们只是因为懒得自己发明词汇而已。”
每一期《经济学家》都有大量的隐喻。比如:trails of crushed rivals(敌人溃败的痕迹),billing and cooing politicians(狼狈为奸的政客),projects falling at the first hurdle(在第一个难关前就倒下的项目),track reco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有效写作十三篇(通识课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