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读书真的有用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写在前面
正文
上篇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引言
一、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三、教育中的社会选择与分层
四、结语:谁在教育中获益
下篇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引言
一、从社会分层的观点看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文化屏障”的形成与教育的作用
三、教育有助于谁向上社会流动
四、结语:学校是一种再生产性机构吗?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写在前面
北京大学每年都会给全校本科生们开设数百门通选课,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乃至书画、音乐、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其中,有些课程的火爆程度严重超出了想象——“世界电影史”这门课定员200人,选课的人数超过了400人,下午1点上课,要是在12点半之后才走到教室,那就必须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寻觅宝贵的座位了,此情此景中,坐在地上的、窗台上的、暖气片上的同学大为常见。你如果认为,这样的座无虚席大多出自电影本身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那就“TOO YOUNG TOO森破”了,同样的情景照样出现在“地震概论”课堂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地震概论”,这样一门似乎朴实无华、枯燥乏味的课程,照样拥有大批拥趸。从最初开设一个班,到后来的两个班,甚至到了三个班同时授课,“地震概论”课的规模不断扩大。
是不是跟我一样,很想说“哇哦”?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各位授课老师魅力的感召。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这些课程的魅力,我们精选了一批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课程,然后再将其中的精华萃取出来汇集于此,最终形成了您看到的“最受欢迎的北京大学通选课”系列电子图书。这个系列中所有的内容均出自课程授课教师之手。为了保证大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领略到课程精髓,我们只是选择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并没有进行整体的呈现。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奉上的“一小斑”,当然,更衷心期待您能因此进一步窥到“全豹”。(本系列所有课程教材均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沉淀下来,终将成为智慧。
在这条路上,希望我们的小书能跟您一起走得更远更远。
正文
上篇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引言
如果说教育与社会变迁之关系的研究属于一种动态社会学的架构,那么,教育与社会分层之关系的研究则属于一种静态结构的社会学分析,这两对关系的研究同属于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早期的还是晚近的教育社会学家都无法回避对这两对关系的分析。这是因为,自从工业社会建立以来,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社会流动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因此,人们把教育系统看成是能产生社会变化的一套制度,也可以看成一套有助于社会分层和稳定的制度。本章将集中探讨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并试图阐明这种关系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
一、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社会分层研究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研究源于社会学家对社会差异现象的关注。有关分层的种种奠基性研究是从封建式的不平等体系到资本主义式的不平等体系的过渡。对于封建制下的分层,社会学上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来自韦伯,他把封建制下名目繁多的级别看作是 “等级”(estates)或“地位群体”(status groups)。其中主要有这么三种:贵族、农民和教士(神职人员)。个人出生伊始便继承了自己的等级成员资格,不能从某个等级换到另一个等级,也不能与其他等级的人通婚。与此相反,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解释中,贵族与农民都属于阶级,界定的依据是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分开他们的界限。
随着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确立了一些新兴的制度,这些制度给分化带来了两点后果:其一,技术劳动分工日益精致,既提高了盘剥工人劳力的效率,也增进了所有者监视工人的能力;其二,经济组织规模增长,使得经济权力日渐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的功能分工与社会分工都趋于精致。封建制下固定的地位秩序就此让位给了一套更为复杂,也更具活力的分层体系。
1.社会分层的早期界说
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人们总是根据各自的界说予以说明,但是,至今我们仍难看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界说。虽然人们接受这样的说法,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或阶层化。但是,所依据的标准确是很难统一的,这是因为人们对社会分层的研究总是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予以阐释和界定社会中人们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形式与类型。
(1)三重标准说
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 ——经济标准,威望 ——社会标准,权力 ——政治标准。韦伯认为,这三条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人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开始采用多种指标研究社会分层,而不固守于某一特定指标。社会学家更多地关注收入、财产、教育程度、权力、声望、职业、技术等;人类学家关注种族、族群、信仰、可教育性与接受教育的条件等指标。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承认,教育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无论是在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还是政治标准中,教育程度都是不可或缺的指标之一。
(2)阶级体系说
马克思是从社会生产关系中提出了阶级体系的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日渐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中产权是确立阶级的首要基础。在马克思阶级体系说的影响下,许多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了一些类似的观点和学说,诸如,①三个阶级理论,即把人分成上等阶级、中等阶级和下等阶级。②林德的两个阶级模式,如企业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企业家阶级由商业和工业管理者以及通常被称为专家的人组成,其他人则属于工人阶级。③米尔斯的阶级模式。他把工人分成白领和蓝领两个阶级。白领是指从事脑力劳动的技术熟练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阶层。蓝领则是非熟练的体力劳动者。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即所谓的管理者阶层。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最受欢迎的北大通选课:读书真的有用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