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
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澳)王赓武 著金明 王之光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 (澳)王赓武著;金明,王之光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6
ISBN 978-7-213-06658-0
Ⅰ. ①1… Ⅱ. ①王… ②金… ③王… Ⅲ. ①中英关系-国际关系史-研究 Ⅳ. ①D829-5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69291号
书 名: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作  者: (澳)王赓武 著 金明 王之光 译
出版发行: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邮编 310006)
市场部电话:(0571)85061682 85176516
集团网址: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http://www.zjcb.com
责任编辑: 陈庆初 
责任校对: 戴文英
封面设计: 水玉银文化
电脑制版: 杭州兴邦电子印刷有限公司
印  刷: 浙江新华印刷技术有限公司
开  本: 710mm×1000mm  1/16
印  张: 11.25
字  数: 11.5万
插  页: 2
版  次: 2015年6月第1版
印  次: 2015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213-06658-0
定  价: 29.00元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市场部联系调换。
目 录
鸣谢
一 导论
二 “去打仗”
三 “去贸易”
四 “去传教”
五 “去统治”
六 余论
鸣谢
1995年,史末资纪念基金会邀请我在1996—1997年度到剑桥大学发表英联邦讲演,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讲演之前的几个月,各种意料不到的事务缠身,迫使我干脆取消此行。这使得主办方很被动,尤其给接待者、剑桥沃夫森学院院长戈登·约翰逊带来极大的麻烦。
为了这次讲演,我专门写了中英两国在中国、英国和英联邦的交往故事提纲。我刚在中国一隅香港这个英国在华最后的殖民地工作了近10年,然后移居新加坡。新加坡早在30多年前就加入了英联邦。这两大港口城市似乎可以成为我尝试之旅的很好的出发点。在我阅读现代中国历史时,从未严守现代政治边界。我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爪哇岛上(今印度尼西亚泗水)的华人家庭(当时这里是荷兰殖民地),这辈子,除了短暂的三年,一直生活在前英属殖民地或现英联邦国家,是否能以某种方式将中英两国的故事联系起来讲述,心里一直在犯难。史末资英联邦讲演为我思考中英两国自1800年开始的交往史,提供了有趣的框架。
两年后,史末资纪念基金会再度发出2000年度作英联邦讲演的邀请,这个邀请来得那么突然,让我欣喜万分。戈登·约翰逊仍是接待者。这真是慷慨的恩赐,让我有机会重拾过去留下的笔记和讲演大纲。本书在2000年10月剑桥讲演的基础之上,稍稍作了修订。
一 导论
受邀做史末资英联邦讲演,我深感荣幸。我在马来西亚西北部的霹雳州首府怡保市长大。历史上,霹雳州曾接受英国的保护。我在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安德森学校)修读英帝国和英联邦史,获颁剑桥证书,这所学校以总督约翰·安德森(1858—1918)爵士的名字命名。我在新加坡新建的马来亚大学就读时,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1870—1950)爵士依然健在。我感兴趣的是,为何这位负笈剑桥的殖民地居民一度痛恨大英帝国,却又离奇转身成为英联邦的忠诚拥趸。1968年,我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见到史学家基思·汉考克(1898—1988),当时他刚完成《史末资传》(第二卷)(1),我对史末资的研究兴趣油然而生。我乐于阅读这位布尔人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他在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期间建立的功勋。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也就是1933年之后的经历,更让我关注。他为何变得对英联邦如此忠诚?在我这个华人看来,有两个原因甚为突出。一个原因,他是欧裔基督徒,认同英国历史文化,同时是世界名牌大学培养的英美法系律师。另一个原因,他是殖民地居民,深爱祖先的南非土地,渴望他的民族在那个多民族大陆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明国度。因此,他大力宣传巩固英联邦制度,使他的国家奉行自由和博爱,成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
这两种动因在我身上都找不到,难怪我有机会走近英联邦历史,却没能从事这项研究。我出生在遵奉帝制的中国文人家庭。辛亥革命改变了这种家庭的生活。我的父亲放弃了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研究,考入现代大学。毕业后,他发现必须离开中国去寻找他乐意从事的职业,遂侨居英属马来亚(2),以教书为生。父亲之后回国结婚,夫妻一同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腊巴亚市。父亲时任一所中文中学的校长。在我年幼时,他离开爪哇,在马来西亚霹雳州英国管辖的教育部担任汉语学校督学。父亲在中国大学学过英语,极推崇英语文学,但他从没把我培养成大英帝国的顺民。不过,通过学校工作,父亲开始了解大英帝国管理多元社会的举措。他便自认他的工作目标是让中国孩子接受良好的现代教育,使华人社区将中国文化力所能及地传播给感兴趣的民众。我的母亲中文很好,但一点也不懂英文。我们在家只能说中文。对于父母来说,马来亚不是真正的家,他们内心最深的渴望便是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向我这个独子宣扬要爱中国及中国的东西。(3)
那么,我为什么有资格谈英联邦?一个原因是,除了短暂的三年,我这一生一直生活在前英属殖民地或现英联邦国家。我过去的岁月是在以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中度过的:马来亚、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最后是独立的新加坡。另一个原因包含多种因素。尽管学术写作围绕中国历史和海外华人,我的历史可是从大学里的英国老师和同事(4)那里学来的。我的研究、教学和写作都在英联邦体制下的大学和环境(5)中进行,这使我有足够的机会思考中英关系,不管是在英联邦国家之内,还是在英联邦以外。于是,我时常纳闷,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同英国人打交道时的际遇怎样,从与各色英国人的交往和英国人在亚洲各地区的活动中,中国又得到了什么。
因此,这些讲稿都围绕这个角度来写作。内容上不可能面面俱 ............

书籍插图:
书籍《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 插图1
书籍《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