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陈平原
 
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等著作30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封面图版取自(明)沈周《沧州趣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版/陈平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ISBN 978-7-301-16423-5
 
Ⅰ.中… Ⅱ.陈… Ⅲ.小说-叙述-文学研究-中国-1898~1927 Ⅳ.I207.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227332号
 
 
书   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著作责任者:陈平原 著
责 任 编 辑:张凤珠
封 面 设 计:奇文云海
标 准 书 号:ISBN 978-7-301-16423-5/I·2187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pkuwsz@yahoo.com.cn
电   话: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出版部 62754962
编辑部 62752022
印 刷 者:北京宏伟双华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650mm×980mm 16开本 22.5印张 323千字
2010年1月第2版 2010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36.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目 录
自 序
第一章 导 言
 
上编 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第二章 中国小说叙事时间的转变
第三章 中国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
第四章 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变
 
下编 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第五章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第六章 传统文体之渗入小说
第七章 “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
第八章 结 语
附录一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
附录二 说“诗史”——兼论中国诗歌的叙事功能
主要参考书目
书评摘录
索 引
新版后记
自 序
还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自序》谈到的,我主张“小题大作”。口子不妨开得小,但进去以后要能拓得宽挖得深。并非每个“小题”都值得“大作”,这要靠对重点文学现象的理解和把握。就整个中国小说史来说,从1898到1927年这三十年未免太短暂了些;但就其承担的历史重任——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而言,这短暂的三十年值得充分重视。对这三十年小说发展的历史,可以从文体学、类型学、主题学、叙事学等诸多角度综合把握(一开始我正是试图这样做);但如果抓住表现特征最为明显而且涉及面较广的叙事模式的转变,也许更能深入论述。当然,选择这被称为“形式革命”的叙事模式的转变作文章,不无对以往过分强调“内容层面”的研究进行反拨的意图。
在论述过程中,我借用了一些现代西方文学研究方法。这既不值得夸耀,也没必要隐瞒。任何研究方法都只是一种假设,能否落实到实际研究中并借以更准确地透视历史才是关键。不曾与研究对象结合的任何“新方法”都只是一句空话;而研究一旦深入,又很可能没有一种“新方法”足以涵盖整个文学现象。衷心感谢“新方法”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开拓了我的研究视野,但拒绝为任何一种即使是最新最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即使是最精彩的例证。我关心的始终是活生生的文学历史。
对于研究者来说,结论可能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论证。强调这一点,不仅是因为不满意于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大批“思想火花”式的轻率结论;而且因为精彩的结论往往是被大量的材料以及严肃认真的推论逼出来的,而不是研究者事先设计好的。本书的写作一开始主要考察西方小说的启迪,可慢慢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作用越来越浮现出来,以至成了全书的另一个论述中心,甚至是更有理论活力的中心。也许,由于理论设计和操作过程失误,我推出的结论会有某些偏差。但我真诚地希望本书提供的大量材料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便。同时,为便于进一步检验,我尽量减少论证过程中的情感色彩和“思想火花”。
本书写作的一大愿望是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意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但写作结果不尽如人愿,只好保留“小说的书面化”一章作为附录,而把其他更不成熟的部分删去。
关于“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共同制约着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理论构想,是我对中国小说、戏曲、叙事诗的某些主要形式特征得以形成的基本理解。本指望写完《说“诗史”》等一组文章,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可惜只完成了第一篇。现附录于此,作为第七章《“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补充。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想就此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书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从确定选题、通过提纲到最后写作成文,始终得到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的悉心指导。对此,我十分感激。
参加我的学位论文 ............

书籍插图:
书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 - 插图1
书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