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关晓红
女,汉族,广东开平人,1957年9月出生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从事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曾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发的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代表作有《陶模与清末新政》《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等。专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200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近年曾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学政表”、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子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等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研究领域为近代政治制度、近代教育、晚清史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1年3月
目录
绪论
一 先行研究
二 取径与做法
第一章 老树新枝:晚清科举改革的取向
第一节 变常科与开特科
第二节 纳洋学于科目
第三节 甲午战后的书院变革
第四节 议开经济特科
第五节 妥议科举新章
第六节 《辛丑条约》与癸卯乡试
第七节 一波三折的经济特科考试
第八节 老树难以接新枝
第二章 立停科举与清末政情
第一节 新政初督抚的变科举
第二节 疆臣、枢机的分歧与合谋
第三节 科举与学堂并存的两难抉择
第四节 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
第三章 停罢科举的善后措施
第一节 宽筹出路的科举善后
第二节 举贡优拔生员的考试与任用
第三节 学堂及社会对旧学士子的接纳
第四节 请复科举与开考特科
第四章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第一节 举业生涯与社会变动
第二节 科举由改至停的反响与调适
第三节 科举停废后乡村士子命运的变化
第五章 立停科举后的抡才与培才
第一节 合并科举于学堂
第二节 学堂的抡才措施
第三节 任用资格考试的多种尝试
第四节 新式学堂的培才及问题
第五节 用人方针的变化
第六章 停罢科举的连锁反应
第一节 科举与官制改革
第二节 铨选制改革
第三节 新学分科催兴百业
第四节 开民智与近代文化事业的兴起
余论
一 立停科举之情非得已
二 放不进学堂的科举考试
三 科举改革的“围城”心态
四 立停科举与近代社会
五 文化道德之殇:后科举时代的难题
参考文献
档案文献
资料集
文集 年谱 方志
书信 日记 笔记 回忆录
报纸 杂志
论著 论文
索引
后记
绪论
科举制度自隋唐设立,
[1]
至1905年9月清廷颁布谕令停止,已有1300多年历史,宣布科举终结,迄今亦有百年之遥。
停罢科举之际,时人于此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多有预测,由西学背景而获得进士出身的严复曾断言:“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但他同时强调:“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
[2]
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林乐知也认为,此事“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
[3]
影响巨大毋庸置疑,至于究竟是积极抑或消极、正面还是负面作用,则见仁见智。
确实,除万世一系的皇位继承制外,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像科举制这样可以跨越时空障碍,延绵于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最重要朝代的制度。科举自隋唐发轫,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成为传承文化、教育和选拔人才的主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远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数百年,中国人已经将某种意义上机会均等的思想付诸实践,并形成一个历时悠久的制度贯彻于社会生活,使出身寒微者可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命运,进入官僚队伍,通过发挥自身的才华而获得经济与社会地位,光宗耀祖。士人借此而与乡村社会紧密结合,成为整个社会秩序的有效黏合剂。就此而论,虽然后人对科举制诸多批评,并且引进或试行过各种替代性制度,但都不能发挥科举制之于社会的特殊整合作用。甚至民国时乡村教育人士对国民教育的严厉抨击,有不少观念其实还是以科举时代为参照。因此,尽管经历了百年沧桑,早已停废的科举却并未“盖棺论定”。
耐人寻味的是,科举停废后最初的几年,曾参与或主持其事的梁启超、张之洞等人,先后在不同场合流露出对于废科举十分矛盾的心情,而清末民初社会对科举废除功过成效的评价,亦毁誉参半。
上述情况说明,客观地评价科举终结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绝非易事。百年的沉淀,或许仍不足以承载科举制及其历史的厚重,不过时光流逝,毕竟可以跳出时人单向的利害判断,拓宽视野,认真检讨各层面复杂的史事。至于能否走出当局者迷的误区,仍取决于研究者是否能广泛搜求与发掘相关史实,辨析与澄清真伪,进而重新审视那些既往耳熟能详的结论。细致爬梳整理残破的历史碎片,不难发现,从晚清议改科举至立停科举,其肇因与结果的寓意真相,不仅曲隐尚多,且当道与清廷内部对利弊得失的权衡与实际的善后安排,也与学界迄今的认识有不少出入。
一 先行研究
一个世纪以来,关于清代科举制度改革与废除的研究,学术界宏论迭出,硕果累累。但国内外研究者对停罢科举的历史作用及影响依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4]
对一种制度的评价与分歧如此之大,虽为古今中外所罕见,但却是由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诸多功能与重要地位所决定。与此同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清末为了效法泰西、追求富强,引进西方国家新式教育和文官制度取代科举,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科举制对于西方文官制度曾有直接的影响。
因科举历史漫长,研究历朝历代科举制的学人众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清代科举研究往往只是通论的部分内容。1934年邓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