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两千年民族移民开发史述略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5mb。
书籍内容:

  伊犁两千年民族移民开发史述略
    赖洪波
  伊犁地处我国西北边垂,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广袤草原的大通道,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代民族迁徒频繁。远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塞种人自西来;西汉初年,大月氏从东去,乌孙、匈奴踵随其后,柔然、悦般相继居此;隋唐五代,西突厥、突骑施、葛逻禄建牙伊犁,西辽契丹亦有百年之帝业;元明时期,蒙古、瓦刺争雄于此。迨至清代和民国,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满、回、锡伯、索伦、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相继成为伊犁世居民族。上下二千年间,从古乌孙国到准噶尔汗国,从清代伊犁将军的设置到民国末年伊犁三区革命政府的成立,丰富悠久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伊犁不仅是古代西域和近代新疆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我国西部民族荟萃区域。伊犁是国之西北屏障,是国家必争、民族必争之地,民族移民、民族竞争、民族融合一直是伊犁社会发展的主线。纵观伊犁地方的民族移民开发史,就其曲折的历程、丰富的内容、巨大的历史影响诸方面而言,既与内地各省的情况迥异,即使在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内,伊犁也别具特色,强烈鲜明地凸显着其地域的独特品性。多年前,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考察伊犁后曾撰文指出:伊犁“为历来游牧争逐之地……我们研究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伊犁是一个重要区域。”由于历史原因,伊犁地方史料留存极少,许多内容阙如,伊犁民族移民史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笔者不揣浅陋,谨草撰成文,祈请方家、读者匡正。

  一、伊犁的境域与历史沿革
  伊犁一名,始见于《汉书・陈汤传》,称伊列,系西域一小国之称;《晋书》称伊例,《唐书》称伊丽,《突厥语大词典》称伊拉;宋、元、明史籍中,又称益离(《北使记》)、亦力(《元史》)、衣烈(《西域行程记》)、亦烈(《西游录》),都是汉文的同音异译。清代,伊犁一词初称“伊里”或“迤里”。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收复伊犁,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梁诗正撰《平定准夷颂》呈览,内称“今我皇上乾纲独断,扫荡伊犁,奏百年之绩于一朝,受诸部之降于万里”,乾隆帝弘历遂改“伊里”为伊犁,寓犁庭扫穴、师行神速之意,沿用至今。
  伊犁地方的辖境,一般泛指伊犁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历史上漫长时间里,伊犁河是我国的内河,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的地方,是古西域大国乌孙境,立国垂数百年,其辖境史称“乌孙故地”。至清代,伊犁分东、西两路,东路主要为伊犁河上游(包括赛里木湖、博罗塔拉河流域)地区;西路包括伊犁河下游、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同、光年间,沙俄逐步鲸吞伊犁西路广大地区,占伊犁辖区十之七、八。民国时期,伊犁专区辖12个县,面积约近lO万平方公里。本文中的伊犁即系以上述各历史时期的辖境为描述客体。
  据《史记》、《汉书》记载,伊犁地方最早的住民是塞种人。西汉初年,大月氏进据伊犁。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乌孙昆莫率众西进伊犁河流域,建乌孙国。南北则时期(公元5―6世纪),伊犁属悦般国。随后,突厥汗国兴起,伊犁“乌孙故地”归其所有。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伊犁地方属西突厥。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伊犁河流域东面及准噶尔盆地属东部咄陆五厢。贞观二十三年(649),唐置瑶池都督府,命阿史即那贺鲁为都督,隶安西都护府,
  伊犁地方属之。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唐平定贺鲁反叛,灭西突厥,统一西域。次年,唐置昆陵、鞒囟蓟じ,隶安西大都护府,伊犁咄陆五部属昆陵都护府。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唐置北庭大都护府,咄陆五部之伊犁突骑施等部属之。唐代宗大历元年至后晋天福五年(766―940),葛逻禄部统治伊犁,后属喀喇汗国。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建西辽,伊犁为其辖境。境内葛逻禄部,史称“阿力麻里”。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阿力麻里降附蒙古。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伊犁属察合台汗国,建都阿力麻里。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在阿力麻里设行中书省。元仁宗延佑五年(1318),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伊犁属东察合台汗国。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东察合台后王歪思汗率部从别失八里西迁伊犁,号称亦力把里。明宣宗成化八年(1472),卫拉特蒙古人侵亦力把里,至17世纪中叶,卫拉特蒙古领有伊犁河流域等地区建准噶尔汗国,伊犁为汗国首府之区。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收复伊犁,准噶尔汗国亡;旋又平定阿睦尔撤纳叛乱和南疆大、小和卓之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这是继汉、唐、元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后新的大一统,西域故土新归,遂定名新疆。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清廷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并陆续建筑惠远、宁远等“伊犁九城”,伊犁将军驻衙惠远城,下辖伊犁参赞大臣、伊犁领队大臣、伊犁镇总兵、伊犁阿奇木伯克等,实行军府管理制度。伊犁将军还统辖天山南北各地,分设参赞、领队大臣等,伊犁为新疆总汇之区。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伊犁维吾尔族、回族农民起义,伊犁设苏丹政权,割据统治。1871年,沙俄以“代收代守”为名侵占伊犁,设官驻兵,进行殖民统治,前后达11年之久。
  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伊犁光复,清廷仍派伊犁将军、参赞大臣进驻伊犁,重建满营并规复整顿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部份地恢复旧的军府管理制度。光绪十四年(1888),伊塔道成立,治宁远城,领伊犁府(辖宁远、绥定两县)、精河、塔城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1月7日,伊犁辛亥革命起义成功。次日,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同年7月,新伊和谈达成协议,撤销伊犁大都督府,设伊犁镇边使,旋又裁镇边使设镇守使,归新疆都督节制。1930年,伊犁镇守使改称垦牧专员,旋改称伊犁屯垦使。民国27年(1938)1月,伊犁屯垦使下属之伊犁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裁撤;同年3月,伊犁屯垦使署亦奉命裁撤,其原属哈萨克、柯尔克孜各牧帐废干户长、百户长制度,改设为区、庄长,纳人民政管理。
  民国初始,伊犁地方行政建置沿袭清制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伊犁两千年民族移民开发史述略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