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影响20 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峰会:影响20 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英]戴维·雷诺兹 著 马俊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引言
第1章 通向峰会之路 从巴比伦到凡尔赛
第2章 慕尼黑,1938年 张伯伦和希特勒
第3章 雅尔塔,1945年 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第4章 维也纳,1961年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第5章 莫斯科,1972年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第6章 戴维营,1978年 贝京、卡特和萨达特
第7章 日内瓦,1985年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第8章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峰会外交 从G7到布什和布莱尔
参考资料来源和致谢
注释
版权页
本书谨献给我的母亲
峰会外交不会让形势变得更糟。温斯顿·丘吉尔1950年2月14日领导人在峰会上会谈好过相互对峙。约翰·肯尼迪1959年10月1日这些会议总是一模一样……巨头们并不知道有什么可谈的,我们不得不对他们予以指教。亚历山大·贾德干爵士1945年2月6日于雅尔塔君主们若期盼继续为友,在我看来他们以后应永不见面。菲利普·德·康米尼1490年前后这本书描写的峰会故事跌宕起伏,正如一段登顶的旅程——与会的各方向上艰难地攀爬,为的是实现在峰顶的会面,再带着各自的成果回到山下。书中对“伟人”们和他们在峰会上的对手们所秉持的原则进行了探究,以便厘清这些参与其中的人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因为能力所限而成为时局的失败者。图I-1 在征服了珠穆朗玛峰后,政治家们将攀登最终的高峰。图中的安东尼·艾登(英国)、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美国)、尼古拉·布尔加宁(苏联)和埃德加·富尔(法国)正在为1955年7月召开的日内瓦会议做准备(Vicky,刊于《每日镜报》,1955年7月7日)
引言“Summit”(峰会)这个词由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首创。在冷战时期的黑暗日子里,1950年2月14日,丘吉尔在爱丁堡(Edinburgh)的讲话里呼吁“在最高领导层面上与苏联再进行一次会谈”,并且补充说:“峰会外交[1]不会让形势变得更糟。”1是什么原因促使丘吉尔将“summit”一词引入外交领域尚不清楚2,但这个词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期攀登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活动而不断地出现在英国的报刊上。1953年5月11日,丘吉尔在下议院进行演讲时再次提出要举行“最高级别的会议”,他希望在“各国的最高领导人之间”实现和平。3当时人类正准备第八次尝试登顶珠穆朗玛峰,而当月月底,珠穆朗玛峰终于被征服了。无论是何种原因让丘吉尔使用了这个词,人类对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痴迷使他的这个比喻扎根于大众心中。1955年7月,美、苏、英、法领导人在日内瓦的会面,被《时代》(Time)杂志宣传为“峰会外交”4,美国国务院也将“峰会”一词作为官方用语5。许多漫画家,比如笔名为“Vicky”[2]的漫画家,喜欢把世界领导人画成要么望着顶峰,要么在山尖上如坐针毡(图I-1)。到了1958年,“summit”这个词已经成了《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年度热词——社会热点的有用晴雨表。如今,这个词已是我们政治语汇中的日常用词,它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等效词语了。6熟悉易生轻慢。丘吉尔这个引人注目的“峰会外交”的说法值得推敲。莎士比亚曾多次使用的“parley”这个古语,是指敌对的双方为达成妥协而进行的危险的谈判。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中,诡计多端的塔莫拉皇后(Empress Tamora)就对罗马的贵族埃米利乌斯(Aemilius)这样说道:你走上前去吧,做我们的使者告诉他们皇帝要和他们谈判去和好战的卢修斯……7而“巅峰”(summit)——危险而高峻——这个词则让人联想到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小说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等而闻名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化遗产。山为险境,“征服”它,恰能令人获得成就感和解脱感。拜伦(Byron)勋爵在诗中写道:聚集着壮阔而险恶的无穷气象,似向我们表白:大地能戳穿天的幕帷,而把我们留在底层,我们这些无能为力的人类。[3]8巅峰本身就是个奇境。在山顶,无论这个人审视角度善恶如何,他都会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1816年,雪莱(Shelley)第一次到达阿尔卑斯山下时也被深深地震撼了:“山峰突然在眼前出现,无比巨大的陡峰让人欣喜若狂,近乎癫狂。”9丘吉尔口中的“summit”一词也是对犹太-基督教传统里圣山的再现:摩西攀上西奈山(Sinai)受“十诫”,基督欲在地上建国,耶稣登山变像,等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有在立于光秃秃的巅峰之上时,才能体会到自己在宇宙间的渺小。在J.M.W.特纳(J.M.W.Turner)的名画《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里,末日般的天空背景下,汉尼拔这位伟大的将领骑在战象上的背影极其渺小。这幅画创作于1812年,被解读为拿破仑败亡的预兆。10无论山峰有多险峻,很多登山者都难以抗拒登顶的魔力。1921年首次对珠峰考察后,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写道:“攀上群山的最高峰要具备的能力苛刻得可怕,并且每一种能力都关乎生死,聪明人会认真地谋划,战战兢兢,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可马洛里并没按照自己说的去做,1922年他再次前往珠峰,并在1924年第三次赴珠峰尝试登顶。当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他说出了那句不朽的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马洛里来说,登上山顶就是一个极大的诱惑。1924年6月8日,透过云层的缝隙,他小小的身影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是在距离登顶的营地不远处。75年后,他的被冰冻的遗体在雪中被发现,但他是否成功登顶仍然是个谜。他的一个同伴弗朗西斯·扬哈斯本(Francis Younghusband)推测,马洛里的自负战胜了理性。“有两个选择,要么第三次撤回,要么死在山上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峰会:影响20 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