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唐常建的一首诗
前一个阶段,每当我在输液众瓶威慑之下吓得连呼吸都有点战战兢兢的时候,我的脑袋一躺在枕头上,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浮现到我的眼前: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异哉!怪哉!胡为乎来哉!我同这一首诗相别恐怕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了。哪里会想到,它竟光临了三〇一医院,在这里恭候我哩。
细想起来,其中也似乎有道理。诗中的“曲径通幽”四个字,常在文人学士的笔下出现。这代表了一种生活情趣,一种审美情趣,为西方文人所无法理解。
中国古代没有纯粹的山水诗,我的看法是,有之自六朝始,而应以谢灵运为鼻祖。这同佛教的传入和印度文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联。印度的佛祖就住在灵鹫山上。在中国,到了唐代,山水诗蔚成大观,王维的那一些山水诗遂独步天下了。唐代许多诗人都创作山水诗。唐代以后,这个传统继续发展。宋代诗中也有大量的山水诗。这个爱山水诗的传统一直存在下来,直至近现代。清新秀丽的山山水水,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心旷神怡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更何况此时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我呢。
2003年6月24日于三〇一医院
序
中信出版社推出丛书《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邀我写序,受恩师教诲多年,我把所知道的季先生与此相关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实属责无旁贷。
曾经有位青年作家向我诉苦,她上小学的侄儿对作文犯怵。我给她出主意,让她找几篇季老的散文,例如《神奇的丝瓜》《老猫》等,给孩子反复看,然后再让他仿照着描写身边的植物或动物。果然,不久之后孩子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见到本书书名,我不禁会心一笑,这套《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的编撰思想恰恰与我不谋而合,本丛书分为写景卷、抒情卷、人物卷、议论卷、记事卷、游记卷、读写卷,篇篇都是范文,为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指导。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学术大师,还是一位深受读者尊敬的散文大家。季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自幼饱读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名家的作品,后又对近现代作家巴金、老舍、沈从文、冰心的作品颇有研究,国外的歌德、雪莱、蒙田、薛德林、泰戈尔等名家的文章更是烂熟于心。他博采众家之长,下笔如有神助。
先生在中小学阶段,写作文基本上都用文言文,高三开始写白话文,受青年作家董秋芳老师指导,他的作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王昆玉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亦简劲,亦畅达”。他18岁便开始发表作品,终生笔耕不辍。他的散文语言优美,风格淳朴,思想深邃,布局谋篇“惨淡经营”(出自唐·杜甫“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指苦心构思),字里行间更是饱含爱祖国、爱人类、爱生命、爱自然的深情和会通古今的大智慧。
季羡林先生在写作时,也十分留意文章的结构,认为好的文章不单要文通句顺,结构上也要很讲究,力求层次分明,富于节奏感。除此之外,应更加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如果有横空妙语固好,貌似平淡亦无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可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结尾的诀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1980年,《季羡林选集》在香港出版,作者在书中谈到写作经验的要点:第一,“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第二,“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第三,“要像写诗那样写散文”,注意炼字、炼句;第四,“要在整篇文章结构上着眼”,起头、中间和结尾都要认真对待,“要有一个主旋律贯穿全篇”,“要像谱写交响乐那样来写散文”。季老还主张青年学生多读古文和古典小说,如有可能,再多读些外国作品,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作文秘决’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
然而,文学写作只是季羡林的“业余爱好”,他的主业是印度学、东方学和古代语言学。由于这些学术领域给人冷僻艰深的印象,不少人以为季老的作品难以读懂。其实不然,民俗学家钟敬文评价先生文字是“野老话家常”;比较文学大家乐黛云先生曾称赞季羡林的散文为“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季老的散文作品被多次选入中小学教材,读他的散文,孩子们不觉隔膜,没有“代沟”,由此喜欢上了这位“世纪老人”。
其实,纵观季老的一生,他是很有“孩子缘”的。
季先生曾在《三个小女孩》中说:“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猜测,这是因为那些天真无邪,毫无功利之心的孩子可以感受到老人家那颗未泯的童心,从而把他引为“知己”。
1973年,季羡林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官庄,见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从那之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会带上孙子、孙女到书店选购一批图书,然后爷孙三人把书打好包,抬到邮局,寄给家乡的孩子们。
2007年的教师节,北京大学附中校长程翔带着两名学生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季老询问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并说:“中学生要多背一些古文,中国的诗文有意境。”当谈到季老的散文时,程校长说:“您的《幽径悲剧》写得十分感人,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学生们说:“我们学这篇课文时,老师还组织全班同学到北大去找那条幽径。”季老说:“写散文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写不出好散文。”
2007年12月,季老和许嘉璐、布赫等知名人士发起的旨在资助山区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公益活动——山花工程启动,之后又发起大青山助学行动,资助呼和浩特的贫困学生。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季老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20万元,帮助灾区学校的重建,让灾区的孩子得以早日重返课堂。
如今,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九个年头了,可是他仿佛从来没有走远过。每当我们捧读着他那些满怀真情的文字时,感觉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文章千古事”,季老先生的文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本人是幸运的,五十多年前,正是季羡林先生那篇《春满燕园》把我召唤到北京大学求学,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是以季先生为代表的老师们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让我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本领,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方能为人民做点有益之事。
孩子们,你们是幸福的,可以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季羡林给孩子的写作课·记事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