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5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笔谈漫谈隋唐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问题
宋代史料整理二题
刘浦江教授纪念专栏刘浦江先生学术成就与思想述评
评刘浦江《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良史的胸怀、视野与方法
专论论武则天称帝
政务文书的环节性形态与唐代地方官府政务运行
南宋地方政治探微——以朱熹按劾唐仲友事件为中心
南宋中后期告身文书形式再析
交游酬唱:南宋与元代士人的兰亭雅集
札记大中宰相魏扶史事杂考五题
唐代的科技、外贸与绘画
中古佛教与隋唐政治关系研究随札
述论从“关陇集团”到“李武韦杨”
新世纪南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书评薛爱华与《朱雀》的写作背景
李全德《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
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
笔谈
唐宋史研究如何对待新材料?
编者按语:
自从陈寅恪先生强调新材料的重要性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学界对于什么是新材料,如何定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的研究价值,有了新材料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处理新材料与旧材料的关系,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认识得以不断提高。对于唐宋史研究来说,新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文书、碑刻和其他各种考古资料,也包括不断被发现的湮没无闻、久不“传世”的文献,如明抄本《天圣令》。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材料,研究者对新发现的材料如何才能做到高度警觉、紧密跟踪,与此同时,又不被材料所牵绊,真正站到观察历史的制高点,从容驾驭材料,淡定“预流”,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本辑特邀两位唐宋史领域的领军学者,结合自身研究体会,就唐宋史研究如何对待新材料的问题各抒己见,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讨论。
漫谈隋唐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问题
荣新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在北京大学上课,时刻谈论史料与史学的问题,但真的要就这个题目写篇文章,似乎还颇费考量。材料有传世与新出,问题有旧义与新见,我主要从基本史料与新材料运用两个方面来谈,不够全面周到,所以只能说是一个漫谈。
一 研究历史首先要抓住基本的、核心的史料
与研究印度史、伊朗史的学者相比,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中国古代史料可谓汗牛充栋,有纪传体、编年体的史书,还有政书、地志、行记、谱牒、笔记等史料价值很高的撰述,也有文集、选集、总集等各类文本的合集,甚至类书、丛书等大部头的文献集成,加上出土的典籍和文书,留存的档案、书信、日记等,真是琳琅满目,多得难以驾驭。好在对治隋唐史者而言,史籍数量相对来说比较适中,据说一辈子可以读完遗留的隋唐史著述,而又不至于像前面的历史朝代那样史料明显不足。但是,没有材料无法研究历史,有材料也不见得就能研究好历史。面对这么多的史料,应当如何下手,从哪里开始,往往是困扰年轻学子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历史研究,首先重视的是制度史和政治史,这两史对于帝制时代的中国确实是最重要的历史内容,因此,阅读历史、研究历史,首先要重视制度史和政治史。教我隋唐史的老师们,首先让我们精读《唐六典》和《资治通鉴》,意思就是先要熟悉唐代基本的制度框架和政治史脉络,有了制度,可以举一反三,知道一个官名、一个称呼意味着什么;有了基本的政治史脉络,就可以把更多的细节,一步步添补上去。
把握历史的基本问题,应当在史料阅读中把握最基本的史料。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个讲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制度变迁,一个讲唐代政治史的基本脉络。他的写法看起来更是十分枯燥无味,就是抄史料加“寅恪案”。胡适对这种写法颇有异议,说他的文章写得不好看。但这两本著作奠定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隋唐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不论后人说好说坏,只要你讨论到隋唐史的基本问题,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原因就是陈先生所用史料是基本史料,按语所论是基本问题,虽然他的写法是“以论带史”,而其论又是“论从史出”的,所以他用史料堆砌出来的观点,不容易被颠覆。比如有关“关陇集团”的讨论,后人总是想用统计数字来反驳他的观点,却总是无法驳倒,因为陈先生是用最基本的史料来谈关陇人物的,这些人物掌握着一个时代的国家命运和政府最重要的部门,控制着最重要的地域,你举一堆无关紧要的人物,数量虽多,是些“备位宰相”之流,那是驳不倒陈先生的理论的。
隋唐是律令制实施比较透彻的时代,制度规定是我们应当特别关注的基础史料。虽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变通,但基本情形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所以把握了制度,就能为有些史料找到合理的位置,也能让没用的残篇断简变成有用的材料。
比如我在开始研究晚唐五代宋初的归义军历史时,面对的是一批在敦煌发现的杂乱无章而又残缺不全的公私文书,有些有明确的年号纪年,有些是甲子纪年,有些没有任何纪年文字,但当时当地官民在指称归义军节度使时,一般都是用他的检校官或加官名称,或者是荣誉的称号,如“尚书”“仆射”“太保”“大王”等。节度使属于差遣官,本身没有品秩,所以都加检校官衔以表示官资的高低尊卑。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八对此有过整理,岑仲勉《唐史余渖》也有进一步申说,即一般的进阶顺序是,从御史中丞或诸寺卿到御史大夫或散骑常侍,再到各部尚书或左右仆射,然后进至三公、三师。[1]根据《唐六典》卷一、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下,唐朝自武德、贞观以来,三师三公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至晚唐时,由于地方节度使尚武,起源于秦朝主兵之任的太尉这一武职日益受到尊重,逐渐升到太保、太傅之上;五代宋初,节度使都是由检校太傅迁太尉,由太尉迁太师[2]。具体到某一位节度使,他初次加官的高低也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我曾引洪迈《容斋随笔》卷七“节度使称太尉”条的概括记载:
唐节度使带检校官,其初只左右散骑常侍,如李愬在唐、邓时所称者也。后乃转尚书及仆射、司空、司徒,能至此者盖少。僖、昭以降,藩镇盛强,武夫得志,才建节钺,其资级已高,于是复升太保、太傅、太尉,其上唯有太师,故将帅皆称太尉。[3]
由此再看敦煌文书有年份记录的材料,得知中原王朝给予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也是从较低的“尚书”开始,但归义军节度使往往在朝命下达之前就自封为某种较高的官衔了,特别是五代、宋初几位曹氏执政者,虽然政权组织仍是节度方镇一级, ............

书籍插图:
书籍《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 - 插图1
书籍《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