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的城市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变动的城市/(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倪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汤因比著作集)
书名原文:Cities on the Move
ISBN 978-7-208-16794-0
Ⅰ.①变… Ⅱ.①阿… ②倪… Ⅲ.①城市史-世界 Ⅳ.①K9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12661号
责任编辑
 肖 峰
营销编辑
 赵玉强
封面设计
 范昊如 夏 雪
汤因比著作集
变动的城市
[英]阿诺德·汤因比 著
倪 凯 译
出  版
 上海
(200001 上海福建中路193号)
发  行
 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中心
印  刷
 常熟市新骅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635×965 1/16
印  张
 14.5
插  页
 12
字  数
 211,000
版  次
 2021年1月第1版
印  次
 2021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208-16794-0/K·3014
定  价
 69.00元
译者序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其历经数载、分两个阶段编纂而成的鸿篇巨著《历史研究》。汤因比是一位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历史学家,其对人类社会的观象具有全球的视野,又不乏对较小的社会研究单位的关注。他出生于1889年的伦敦,卒于1975年的北约克郡,历经一战和二战,因而也可以说是一位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在晚年自传中写道,希腊给予自己三次教育。第一次教育花费了12年的时间(从10岁开始,1899—1911年),汤因比获得了希腊、拉丁语以及文学的知识,因而能够对古希腊、古罗马世界展开研究。第二次教育发生在1911—1912年,其间汤因比对希腊罗马世界进行了参观,现代希腊罗马让汤因比摆脱了书本中死气沉沉的印象,并且参观期间巴尔干战争的爆发,令恰好身处战争地区的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对当时国际局势的思考。汤因比的第三次希腊教育开始于1960年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汤因比于1929年、1957年、1960年先后三次游览了卡拉奇,不过这三次卡拉奇的城市景观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1960年卡拉奇的贫民窟景象被规划有序的新式建筑所取代,这种巨大的变迁使得汤因比开始思考城市与未来人类的生活。
汤因比转向城市研究主要受到了康斯坦丁·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e Doxiadis)
(1)
的影响。1956年汤因比从英国皇家事务所退休,此后开始环球旅行。在游历期间,汤因比观察到发达国家的城市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存在着巨大差异,城市贫民窟的破败与混乱给汤因比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1960年,当汤因比参观巴基斯坦时,卡拉奇的新式建筑让汤因比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从而对设计者道萨迪亚斯有了一定的了解。1962年,汤因比接受道萨迪亚斯的邀请,参加了在提洛岛举行的学术巡游会议。在这次学术巡游会上,汤因比结识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名人,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城市以及世界的一些问题。汤因比对世界政府的深入思考,对拉美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周边贫民窟的实地考察,使得他对城市问题的思考非常敏锐,因而接受了道萨迪亚斯的邀请,参与构建人类聚居学,通过考察过去的城市形态,试图探求古代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结构。汤因比承担了道萨迪亚斯组织的人类聚居学项目,于1966年、1970年以及1972年三次重返希腊参加在提洛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威廉·麦克尼尔在《阿诺德·汤因比传》中写道:汤因比对道萨迪亚斯的观点以及取得的成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直到其生命的终结。汤因比晚年书写的三部有关城市的著作《城市的命运》《变动的城市》《希腊城邦聚居形态研究》都是在道萨迪亚斯思想的激发下写出来的。
超越文明的边界
——汤因比史学研究的城市转向
关于汤因比史学思想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人相当多,这显然跟文化形态史学的性质,以及汤因比作为文化形态史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有关。当我们在读《历史研究》时,很容易认为其历史研究单位就是“文明”,不过倘若我们仔细研读汤因比的作品,会发现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单位并不能简单定义为“文明”,“文明”只是其历史研究单位中的一个。在《文明经受考验》一书的序言中,汤因比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这个统一的视野来自一位历史学家的立场,也就是将宇宙及其全部事物——
灵与肉、体验与事件——
视为处在时空中不可逆转的运动之中……这个宇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有能力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历史研究的可理解领域,在任何国家的框架内都找不到。我们必须扩展我们的历史视野,从整个文明的层面来思考。然而,这个宽广框架仍然过于狭窄,因为文明如同国家一样,也多样而非单一。
(2)
可见汤因比所要研究的并不仅是文明,而是宇宙中一切经验的存在,这包括物质的存在,也包括精神的存在,文明仅仅是现象的一种载体,这种载体能够在一定的时空区间内让我们理解历史或者理解经验。既然文明只是汤因比历史研究单位中的一个,那么必然存在着其他相对独立的研究单位,包括:生物圈、社会(世界)、大一统国家、宗教(道德)以及城市。
文明(Civilization)的拉丁词源是civitas,而civitas的本意就是城市;美国人类学家基辛父子认为“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认为“城市是文明人类的生息之地”;
(3)
刘易斯·芒福德则在《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城市是文明重要的表现手段和物质载体,城市从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4)
可见城市从起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文明息息相关了。要讨论汤因比的“文明”与“城市”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汤因比对“文明”与“城市”的定义。
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城市中的那种文化,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没有城市的社会也跻身于文明的进程中;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有闲阶级。
(5)
汤因比认为城市并不是建筑物的聚合体,封闭的定居点并不被看作是一 ............

书籍插图:
书籍《变动的城市》 - 插图1
书籍《变动的城市》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变动的城市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