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1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著绘者:丰子恺
编者:杨子耘 杨朝婴 宋雪君 吴达
责任编辑:程力
特约编辑:刘文硕 王兰英
装帧设计:鹏飞艺术 刘洺铄
监制:姚军
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编 “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
编者导言
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
桐庐负暄——避难五记之二
第二编 “缘缘堂已被毁了。倘是我军抗战的炮火所毁,我很甘心!堂倘有知,一定也很甘心。”
编者导言
决心——避寇日记之一
一饭之恩——避寇日记之二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还我缘缘堂
劳者自歌(三则)
神鹰东征琐话
诗五首
第三编 “一到汉口,仿佛睡醒了。因为此间友朋咸集,民气旺盛,我从来不曾如此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华国民!我不惯拿枪,也想拿五寸不烂之笔来参加抗战。”
编者导言
谈抗战歌曲
中国就像棵大树
漫文漫画序
漫文八则
爱护同胞
佛无灵
未来的国民——新枚
空军的人格亦要至高无上
《我们四百兆人》附说
第四编 “我们的抗战艺术,务求广受四万万民众的理解。欲广受理解,内容非仁爱不可,外形非浅显不可。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可以作为我们的抗战艺术的指针。”
编者导言
日记九则(一九三八年)
桂林初面
谈壁上标语
谈抗战艺术
桂林的山
桂林艺术讲话之一
桂林艺术讲话之二
桂林艺术讲话之三
第五编 “带了从一岁到七十二岁的眷属十人,和行李十余件,好容易来到遵义。看见比我早到的张其昀先生,他幽默地说:‘听说你这次逃难很是“艺术的”?’我不禁失笑,因为我这次逃难,的确是受艺术的帮忙。”
编者导言
日记二十则(一九三九年)
防空洞中所闻
看凤凰城——黔桂流亡日记之一
逃难板——黔桂流亡日记之二
荒冢避警——黔桂流亡日记之三
宜山遇炸记
“七七”三周随感
“艺术的逃难”
卅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
杀身成仁
读《爱国诗选》
生道杀民
假辫子——答《漫画阿Q正传》读者
第六编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庙湾地方自建的小屋,迁居城中去等候归舟。”
编者导言
蜀道奇遇记
新枚的故事
重庆觅屋记
我的烧香癖
沙坪的酒
狂欢之夜
日本人气质
沙坪小屋的鹅
画展自序
悼丏师
谢谢重庆
胜利还乡记
后记
序言
丰子恺一家十人的逃难之路,走过了十多个省,行程近两万里。按当时的交通状况,这样一群老老小小,包括七十多岁缠小脚的岳母,还有逃难途中出生的小儿,可以想见是多么艰辛。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丰子恺都用他的钢笔记录了下来,都用他的毛笔画了出来。丰子恺的这些文章与绘画,大致分为两条主线——宣传鼓动抗日,记录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以及这一路上对岳母的关心照顾和对孩子们的抚养教育。下面就着重说说贯穿本书的这两条主线。
丰子恺是立下“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的誓愿踏上逃难之路的。他心里很明白,如果不迈出这一步,后果不堪设想。在逃到桂林的时候,丰子恺曾与中共党员、作家舒群有很多交往。据舒群回忆,丰子恺在彻夜畅谈中“往往要提及那念念不忘的‘缘缘堂’。这座几乎以他毕生之力在故乡石门湾建造起来的家园,是他整个物质的财产、精神的财富,犹如他的生命,却在‘八一三’后,毁于日军的炮火中。讲到动心时,他落泪长叹:‘我今生今世再不能够重建第二个“缘缘堂”了!’还说:‘我出走是很犹豫的、很反复的,是舍不得的,我的书都在那里啊!我为什么最后下决心带着全家逃亡,把“缘缘堂”丢掉了、不要了呢?别人不理解周作人之所以做汉奸,我理解。周作人就是因为舍不得他北平的“缘缘堂”,因为舍不得,他就没有出走。日本人利用了他,由此变成了汉奸。这是前车之鉴,我无论如何不能做汉奸。精神的、物质的财产我全部丢掉,就是因为不能做汉奸!’”
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
确实是这样,以当时丰子恺在民间的名气与威望,而且还是曾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日本人肯定不会放过他的。丰子恺的老师夏尊先生便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德高望重并精通日语而被日本人抓获,关在上海的大桥监狱集中营。后来还是内山完造先生凭着日本人的身份全力游说,才被保释出狱,但他的身体也就此垮了。
1921年从日本归来时
在抗战宣传和抗战策略方面,丰子恺身体力行并有自己独到而超前的见解。在桂林师范学校任教时,他带领学生贴标语,画抗战漫画。丰子恺曾赠送漫画《嘉兴所见》给他的朋友、文字学大家林之棠先生,并填了一首《望江南》:“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林之棠把画发表在他任教的西迁华中大学校刊《华大桂声》上,学生们读了顿时群情激昂。战火逼近后华中大学又迁到云南昆明,校刊更名为《华大滇声》,林之棠填了首《陌上花·赠桂林丰子恺兄》,在校刊上发表。这首《陌上花》里有这样一句:“丈夫应杀敌,何当后退?此志无人能解,一片丹心,付与绿窗啼。”指的是当时流行的对于迁校的一种偏激认识。丰子恺一定是与林之棠讨论过这个问题。丰子恺这样记述:当时桂林师范学校对于迁校之事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提出迁校到桂林北面的龙胜深山里,还有几所学校赞成并打算同行。如果形势吃紧,甚至还有想让学校学员都改组成游击队,投笔从戎举枪杀敌的。丰子恺说:“我对此说不敢赞成。我为此新生之桂林师范惋惜。桂林师范在广西各中学中,宗旨最为远大,希望最为丰厚。我被邀初到桂林时,会见校长,即承告‘以艺术兴学’‘以礼乐治校’之旨。此旨实比抗战建国更为高远。”丰子恺的“比抗战建国更为高远”的志向,在他1938年11月18日的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武力侵略,必不能持久。日本迟早必败。我们将来抗战胜利,重新建国的时候,就好比吾人大病初愈,百体疲乏,需要多量的牛奶来营养调理,方能恢复健康。桂师便是一种牛奶,应该把它好好地保藏起来,留给将来,不要在病中当作白开水冲药吃了。”这一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西迁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也这样认为,他在1941年7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八点半开始举行典礼。余报告,励学生以建国事业大于抗战。”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能够有这样高屋建瓴的远见,是很不容易 ............

书籍插图:
书籍《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 插图1
书籍《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