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讲演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讲 文人与士人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讲 庄子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出现
第三讲 中国文学之祖——屈原、宋玉
第四讲 由宫廷侍从到独立生存——两汉文人(一)
第五讲 由宫廷侍从到独立生存——两汉文人(二)
第六讲 曹操、孔融及建安风骨
第七讲 邺下群体与文人阶层的产生——邺下文人(一)
第八讲 全新的生活方式——邺下文人(二)
第九讲 黑暗里的光亮——竹林文人(一)
第十讲 红尘中的超越——竹林文人(二)
第十一讲 艳逸壮丽之文——竹林文人(三)
第十二讲 最具人格缺陷的群体——西晋文人(一)
第十三讲 张华、石崇及张翰——西晋文人(二)
第十四讲 审美与诗意——东晋文人(一)
第十五讲 审美与诗意——东晋文人(二)
第十六讲 魏晋文人与艺术
附录

第一讲 文人与士人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这个课的名称叫“魏晋文人研究”,是讲一个阶层、一个群体的。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人是从士人之中走出来的,因此一般而言,学术界将它和士人混在一起,没有加以严格的区别。所以,当我们讲文人的时候,首先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即文人与士人的联系与区别。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中国士人阶层的出现、发展及其特征。
中国士人出现于什么年代?现在学术界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关于远古时代的资料,我们今天掌握得很少。现在大部分学人都是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士人进行考察,认为“士”和“事”是一个字,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男子。这个可能是最原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讲的士人没有多大的关系,而作为文化人的士人,具体形成于哪个年代,现在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有一点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那就是:在殷商西周时代,士是属于贵族的一部分,是比较低级的贵族。这个贵族层级的上面,还有君、卿、大夫等等。那么,在西周之先,就是在分封制下,士人是贵族阶层中的一部分。那个时期的士人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以社会身份而言,限定于贵族阶级之内;在政治方面,它限定在各种具体的职责中间,担任着具体的职务;从思想上来讲,它限定于诗、书、礼、乐等官学的范围。我们知道,在孔老夫子之先,学是属于贵族的特权,到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权才下移到平民百姓;教育的内容就是诗、书、礼、乐这些官学的传授。那么就是说,在殷商西周时期,士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那个时候的士诚如曾子(孔老夫子的弟子)所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这是西周之先士人的存在状况,可以说是中国士大夫这个阶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士人是贵族阶层的一部分,是低级贵族。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从政治上讲,就是原来的分封制和周天子统治的具有相对意义的一统局面被破坏,进入了诸侯割据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方面,是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大变动。阶层的大变动中,一方面是贵族的衰落和下移。贵族这个阶层衰落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贵族就沦落为非贵族,就是庶民阶层。另一方面,是庶民的上行、提升。由于社会变动,原来一部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向上,社会地位提高了。士、庶在这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开始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队伍逐渐地壮大起来了。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说是中国的士人阶层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是士人由原来的低级贵族沦为四民之首,另一方面是士人的队伍获得了空前的壮大,并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
所谓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士的地位沦为四民之首,就是由原来的低级贵族沦落为庶民,人数也在这一时期增加了。沦为四民之首后,士这个阶层就有了身份上的、思想上的自由。也就是说,从原来的贵族阶层中被抛出来之后,一方面表明他们社会地位下降了。但同时呢,他们又不隶属于某一个阶层了,带来了身份上、思想上的自由,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人就成了“无定主”的游士。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阶层形成过程中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诸侯势力兴盛,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有实力的诸侯王们都想称霸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由原来的低级贵族沦落为四民之首的士人,便可以凭借着身份上的自由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诸侯国之间穿梭行走、游说人主,求得一官半职,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一方面是周游列国,干进求禄;另一方面又从具体的阶级和封建关系中间游离出来了,具有超越性。他们超出了个体与某一个群体之间的限定,而把对整个社会的关切,作为自己的一个追求。这一时期的士成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原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把道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用孔老夫子的话说,叫作“士志于道”。孔老夫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并且说士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就是把道作为他们的终极追求。那么什么叫“志于道”?曾子曾经有过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是他对道的具体解释。而后来的孟子在孔老夫子的基础上有了更详细的解释,他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一种超越于某一个特定的阶层群体之上的超越性,把道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同时呢,这一时期的士,又具有积极入仕、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对整个社会予以深切关怀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士持着一种“道”与“势”相抗的观念。他们和王侯之间保持的是一种师友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也就是说,士人不是作为某一个阶层的代表,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正义、良心。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它具有我们今天说的“知识分子的特性”。关于这一问题,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有专门的论述,可以参考。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士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这一时期显现出来了。
士人在发展过程中间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是西汉的武帝时期。我们知道,西汉武帝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整个大一 ............

书籍插图:
书籍《魏晋文人讲演录》 - 插图1
书籍《魏晋文人讲演录》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魏晋文人讲演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