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孙曼之中医师承教育丛书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孙曼之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孙曼之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
(孙曼之中医师承教育丛书)
ISBN 978-7-5132-1719-4
Ⅰ.①孙… Ⅱ.①孙… Ⅲ.①《伤寒论》-研究 Ⅳ.①R222.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75073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 64405750
三河西华印务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 787×1092 1/16 印张 13.25 字数 207千字
2014年4月第1版 2014年4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1719-4
*
定价 3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目 录
出版说明
谈一谈《伤寒论》的源流及其研究方法(代序)
伤寒论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伤寒论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伤寒论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伤寒论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寒论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寒论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伤寒论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论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伤寒论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附录
《伤寒论》方剂索引
《伤寒论》脉法条文分类
本书主要内容及所在条文
鸣谢
出版说明
在祖国悠久灿烂的科学史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一杯药茶,就可能起沉疴、治急症。有人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不仅仅因为我国最广大的百姓信任中医,而且由于民间活跃着一批中医的有生力量。他们勤临床、重实效,以一个个生动的有效案例,不断地为中医呐喊和代言。
2010年,我社的《民间中医拾珍丛书》自出版以来,以其真实记录临床案例、详细介绍个人用药、处方经验,而得到广大中医临床医生的喜爱。整套丛书相继在本年内重印的事实说明,民间中医的经验广受欢迎,值得重视,我们会继续努力发掘。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中医除了注重疗效外,还有人在努力探索中医教学新途径。他们淡泊名利,以身作则,在秉承中医最传统的师承教育方式的同时,自发地探索提高临床疗效的教学方法——跟临床、练思路、读医案,帮助学员领悟中医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灵活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中医诊治疾病的水平。
基于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孙曼之中医师承教育丛书》,包括《朱丹溪医案评析》《叶天士医案评析》《谢映庐医案评析》《薛立斋<内科摘要>评析》《孙曼之伤寒论讲稿》等,旨在羽翼中医高等课堂教育,为培养更多“会看病”的临床医生而提供一套优质的参考书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4年4月
谈一谈《伤寒论》的源流及其研究方法(代序)
张仲景其人和其著作《伤寒论》都不见于正史《后汉书》和《晋书》的记载。根据《伤寒论》正文前面的《伤寒论·序》推断,《伤寒论》的成书年代应该在东汉建安十年以前,但是近代学者中有一些人质疑这篇序的真伪。既然如此,如果我们不以这篇存在争议的序文作为考证《伤寒论》成书年代的依据,那么魏太医令王叔和应该是最早“撰次”即整理张仲景著作的人了。《伤寒论》的大量条文都保存在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中。《伤寒论·伤寒例》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句,据此,《脉经》应该和《伤寒论》成书年代不会相差太远。其后不久,魏晋之际的皇甫谧所作《针灸甲乙经》一书,也提到了张仲景著作,晋代张湛的《养生论》同样提到了张仲景的著作。据当代医史文献学家钱超尘先生考证,张仲景和王叔和是同时代人。但自西晋以后,有关张仲景及其著作的记载却长期阙如。直至成书于唐代的《隋书·经籍志》才有了“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的记载。其后的《旧唐书·经籍志》也收录了张仲景著作的名称。在《伤寒论》成书以后直至北宋整理刊行的七百多年里,只是在民间流传。唐初孙思邈在撰写《备急千金要方》时,曾经因为没有能够看到《伤寒论》的全文而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直到其晚年撰写《千金翼方》时,才根据《伤寒论》的另一个版本《金匮玉函经》把全书条文收录于此书之中。至北宋治平二年,林亿、孙奇领衔整理发布医书之后,《伤寒论》遂为天下学医者必备之书,但是原来长期在民间私家传授的对于本书的解读性内容却没有得到公开的流传。后人对于本书条文的解读,是从宋代的朱肱、许叔微等医家开始,而由金代的成无己完成,以后又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探索,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以柯韵伯解释为主流、同时又众说纷纭的现状。
以上是《伤寒论》一书的历史源流及其传播的大致情况,下面我们讨论这本书和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东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及其衍生出来的数术理论,主要产生于先秦并且繁衍发扬于东汉时期,而中医理论本来就是衍生于这个大树上的一枝奇葩。西汉时期的医学书籍数量就已经很多,仅《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收录的医药类书目,就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共记录医学文献868卷,其中“医经”七家,共216卷,“经方”十一家,共274卷。这些还只是西汉时期的经方数量,东汉时期势必数倍于此。由于东汉末期持续了将近一百年的战乱,大部分医书都失传了。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东汉时期的医书,如果不算近代的出土医籍和敦煌文献,只有《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素问》《灵枢》六本而已。由于这个时期大多数医学书籍的散佚,导致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在今天都无法找到确切的解释,这就为解读这个时代的医籍尤其是《伤寒论》,造 ............

书籍插图:
书籍《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 插图1
书籍《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孙曼之伤寒论讲稿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