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中国古代社会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1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内容简介
本書是由斷代禮儀研究組成的禮儀專題史,以禮制爲主體,内容涵蓋自先秦至明清,力求展現各時代的禮儀風貌及特色,對禮本身的發展脉络提出具體和概觀性的認識;并注重從禮儀活動、禮儀實踐中理解中國社會,通過動態的禮制史来反映禮與社會的互動關係,追尋中國歷史發展的淵源和軌迹,以提供對中國傳统文化的再認識,建立歷史與現代之問的聯繫。本書從認識國家特色和弘揚民族精神出發,對禮作爲古代中國主流價值觀與制度規範的作用、意義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闡發。
本卷作者
吴麗娱 雷聞 樓勁 劉曉
目录
第一章上 隋唐五代章(上)
第一節 隋及唐初國家禮制的制定行用
第二節 《顯慶禮》的革新内容及“二聖”政治的打造成功
第三節 《開元禮》的制定行用及盛世禮制的延伸
第一章下 隋唐五代章(下)
第四節 對於先代帝王的祭祀
第五節 五嶽真君祠:唐代國家祭祀與道教
第六節 禮制視野中的唐代地方祠祀
第二章 宋代章
第一節 宋初禮制沿革及其與唐制的關係——兼論“宋承唐制”説之興
第二節 關於《開寶通禮》若干問題的考察
第三節 宋初三朝的禮例與禮制形態的變遷
第三章 元代章
第一節 郊祀
第二節 太廟祭祀
第三節 原庙——神御殿寺
附録
一 表格目録
二 插圖目録
參考文獻
第一章上 隋唐五代章(上)
在中國歷史上,隋唐兩朝相繼取得政權,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和分裂局面,使國家走向統一,並建立了强盛的帝國。而兩朝在建國的初期,都重新制定禮儀。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對於制度的來源及其繼承關係加以總結,他指出:“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複,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又引證《唐會要》和《新唐書》關於唐前期禮儀的制定曰:“《唐會要》及《舊唐書》之所謂古禮,參以《新唐書》之文,足知即爲隋禮。然則唐高祖時固全襲隋禮,太宗時制定之《貞觀禮》,即據隋禮略有增省,其後高宗時制定之《顯慶禮》,亦不能脱此範圍,玄宗時制定之《開元禮》,乃折中貞觀、顯慶二禮者,故亦仍間接襲用隋禮也。既‘後世用之不能大過’,是唐禮不亡即隋禮猶存,其所從出之三源者,亦俱托唐禮而長存也。”
[1]
陳寅恪先生對於隋唐制度和禮儀繼承關係的論斷,至今仍然是研究隋唐禮制的綱領。由於從開皇、大業到貞觀、顯慶直至開元,是國家從兩次統一到走向興盛的過程,因此禮制在多次重新修訂的同時逐漸脱離其原有的狹隘地區特征,而體現了國家大一統之下的兼收並蓄,並不斷將古禮和漢魏相沿制度加以有機的結合與更新,達到爲現實服務的目的。《貞觀》、《顯慶》、《開元禮》是從“貞觀之治”走向輝煌的“開元盛世”之際修成的,它們是唐朝文物典章集大成的代表。但禮制的修訂又是與政治需要和社會變革密不可分的,這使得《顯慶禮》較《開皇》、《貞觀》出現了更大的變化,而三部禮書中的最後一部《開元禮》,在“折衷(中)”《貞觀》、《顯慶禮》吸收漢魏南北朝制度的同時,也通過“改撰”《禮記》的做法建立中古禮的新經典,唐代“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後期開啓趙宋以降之新局面”的變化
[2]

,實也孕育於禮制進化的過程中。
唐代後期一方面仍以前期禮制爲綱,沿用並落實《開元禮》的原則,但同時也根據現實需要擴大了禮制的改革。這些改革通過制敕格式不斷頒布,反映在唐後期的禮書中,具有更爲實用化的意義。另一方面,自開元、天寶以後,道教禮儀和祭祀名目作爲皇帝祭祀的内容逐漸與儒家禮儀並軌,使國家禮儀和皇帝禮儀以不同的性質同存並立;而唐後期和五代亦通過不斷的改革融入禮制的新觀念,從而使得其内容面貌相對古禮和《開元禮》有了重大的突破,顯示了唐宋過渡時期禮制的新特色。
對於唐朝禮制,特别是貞觀—開元禮的研究作爲一大課題當今正在不斷拓展,除了陳戍國、任爽等的通論性著作
[3]

之外,相關專題性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臺灣學者高明士從朝廷的立國政策出發,對隋代的制禮作樂,以及《貞觀禮》的制定和變化内容進行討論
[4]

。他並結合禮法,指出隋制納禮入令,違令入禮和唐承隋制依法爲治的特徵
[5]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爲中心》一書,從文獻學角度研究《開元禮》的起源和編纂、流傳版本、内容編排等
[6]

。他並有《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一書
[7]

,對唐宋之間禮典和禮書撰作及性質、形態的變化作了探討。另外,還應提到的有日本學者島一對貞觀改禮與《禮記正義》關係的討論
[8]

,石見清裕關於《大唐開元禮》官僚喪禮儀式構成的研究
[9]

,都是其中突出的内容。
中國大陸地區90年代中已有《開元禮》的專文
[10]

,而周一良、趙和平對敦煌書儀資料的發掘和運用,開闢了禮制研究的新門徑
[11]

。姜伯勤對書儀中婚喪禮儀與《顯慶禮》、《開元禮》關係,《開元禮》與貞元、元和時代的禮書及其所反映的時代變禮特色的討論等
[12]

,尤開拓了禮制研究的視野。進入21世紀,相關禮典研究表現出明顯的問題意識。如楊華從廟制、郊祀、喪服和婚齡等方面辨析《開元禮》的“鄭王擇從”和“因時制範”問題
[13]

;劉安志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的發現,以及對《開元禮》作爲禮典而非儀注的分析,論證《開元禮》的行用
[14]

。史睿從《顯慶禮》的修纂及行用過程,討論禮典與律令格式的關係
[15]

。而吴麗娱則選擇從喪禮角度研究開元禮及禮法關係
[16]

,王博也展開了對《開元禮》軍禮及其變化的探索。
[17]
國家祭祀也是唐朝禮制研究的一個集中點。西方學者魏侯瑋(Houward J.Wechesler)的《玉帛之奠》集中於對唐初三朝國家典禮的研究
[18]

,闡釋即位、宗廟、郊祀、巡狩、封禪、明堂等禮儀的具體施行,是結合人類學理論進行禮儀研究的代表作。日本學者基於對天皇制和皇帝制的比較,注重皇帝即位禮和祭祀禮研究,後者以金子修一的系列成果最爲突出
[19]

。他的《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與《中國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二書,全面地討論了兩漢以迄唐 ............

书籍插图:
书籍《礼与中国古代社会》 - 插图1
书籍《礼与中国古代社会》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礼与中国古代社会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