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力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方柏林
笔名:南桥
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略懂文学翻译,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金融时报中文网、财新网、东西网等担任撰稿人或专栏作者。豆瓣九点、网易博客热门博主。
著作《呀,美利坚》
译作《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地之国》  《河湾》
《布鲁克林有棵树》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
《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
《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南国故事:福克纳传》
《荒诞与现实之间:品特传》

weibo.com/berlinf

www.douban.com/people/berlinf/
知识不是力量
方柏林(南桥)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知识不是力量/方柏林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
ISBN 978-7-5617-9001-4
Ⅰ.①知… Ⅱ.①方… Ⅲ.①教育工作—文集 Ⅳ.①G4-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01625号
知识不是力量
著  者
  方柏林
策划编辑
  顾晓清
装帧设计
  刘艺婷
责任印制
  殷艳红
出版发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  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编200062
网  址
  www.ecnupress.com.cn
电  话
  021-60821666 行政传真021-62572105
邮购电话
  021-62869887
邮购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
网  店
  http://hdsdcbs.tmall.com
印 刷 者
  北京东君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90×1240 32开
印  张
  6
字  数
  140千字
版  次
  2011年9月第一版
印  次
  2011年12月第二次
印  数
  6001-11000
书  号
  ISBN 978-7-5617-9001-4/I·821
定  价
  25.00元
出 版 人
 朱杰人
(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市场部调换或电话021-62865537联系)
未经反省的教育(自序)
南 桥
有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他们就开玩笑说:“这都不知道,应该把你的学位取消,从托儿所重新开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还真是在重新来过。这些年来,我跟着小孩一起,从托儿所、幼儿园到小学,一年又一年重新“学”过,不是换个语言去学同样的知识,而是看美国的教育机构如何开展日常的教学。我的工作是在美国高校中从事教育设计,其间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老师、学生和课程。无论是作为美国基础教育里的家长还是高等教育中的员工,我都是一个学习者——唯一的优势是不用做作业、不用考试,于是便用这个赚来的时间,写了很多文章,有了现在这个集子。
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关注中美教育之间的异同,同时也考虑这些异同和为人处世的关联。毕竟人的成长,几乎每一步都和学习有关。不管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还是建构主义,都强调学习本质上是对人进行深层次,甚至可以说是永久性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悟出的道理、产生的新的思维方式,是任何外在力量都无法替代的。
这样的改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相近”。我的孩子恰巧在美国接受教育,故而其言谈举止各方面都越来越“美国化”。如果他们在国内受教育,又会是另外的景象。除了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之外,教育的环境也时刻在塑造人、改变人。这里所说的环境不是死板一块,只能抱怨的“大环境”,而是一种由很多可变因素组成的环境。如果我们去接触、去探究这些可变因素,对其干预,进行优化组合,就可以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从而改良那个素常被我们谴责的教育“大环境”。我们常以“花朵”来比喻儿童,以“园丁”来比喻教育者。花朵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土壤和空气。出色的园丁知道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配置,而没经验的园丁则将眼界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比如一味施肥,最终烧坏了土壤,也无成效。
诚然,教育环境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梳理起来并不简单,所以,我通常希望遇到一件事说一件事,而不是试图“煮沸大海”。但复杂归复杂,却不能不去琢磨,而且这个琢磨的过程将是长期的。我这里口口声声说学习,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活到老学到老,将来仍能继续和读者分享、交流我的观察与思考。
另一方面,我也发觉,“卧底”美国教育,试图借鉴的人似乎并不少。但不管是在宏观还是微观的层面,一些教育者(包括家长)对美国教育的借鉴仅停留在方案和技巧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引进,结果自然淮桔化枳,不伦不类。学其方案而不解其因,就好比买个水龙头带到沙漠,别的什么也不做,却指望一拧就能出水。在和外部世界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听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说。这种思维有时候让我们忙于追逐方法上的奇技淫巧,忽略背后的思路和道理,故而往往停留在交往的表层,无法深入。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当然,我们也不应自卑,希望全盘照搬另外一个外来体系。教育事关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很多东西,和人性一样复杂。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打包得齐齐整整,去完全替换另外一个体系。而比较与对照、反省与改进非但必要,甚至应该常规化、制度化。
比较是为了借助外来冲击,打破思维惯性,以便创造性地思考对策,解决我们在教育中面临的问题。经过跨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了他人的优势,见贤思齐方属健康心态,扬长避短才是上上之策。在美国,“虎妈”式的另类教育方法之所以能引发社会争议,是因为社会各界也不介意用这类“异质”的思维来冲击自己。辩就辩个热火朝天,还能翻天不成?有位鲍勃·康普顿先生特意跑到亚洲,蹲点拍摄中国人和印度人在高中阶段如何学习,回去挑战美国人的思考:如此下去,美国的竞争力在哪里?姑且不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但他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不可在怠惰中维持现状。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 ............

书籍插图:
书籍《知识不是力量》 - 插图1
书籍《知识不是力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知识不是力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