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mb。
书籍内容:
《古代汉语》(第二册)
第五单元 文选
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约生於公元前480年,死於公元前420年。他是一位出身於小生产者阶层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因而提倡"兼爱"。墨子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认为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莫过於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因此他反对不义的战争,提倡"非攻"。他还反对统治者挥霍浪费,所以又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希望限制王公贵族的奢侈,减轻人民的负担。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等主张。这在当时来说,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墨子也有落后的一面,如他提倡迷信,相信鬼神等。
《墨子》一书是墨翟的门徒们根据他的遗教编纂而成的,现存五十三篇。最通行的本子目前只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
非攻[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2],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3],上为政者得则罚之[4]。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5]。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6]。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7],罪益厚[8]。至入人栏厩[9],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10],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11],L其衣裘[12],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13],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14],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非攻》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园圃是偏义复词,圃字无义。
[3]非,非难,责备。
[4]为政者,执政的人。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5]以,因为。
[6]至,至於。攘,见《孟子・攘鸡》注。豚(tún),小猪。
[7]兹,通滋,更。
[8]厚,这里当"重"讲。
[9]栏,古时称牛马的圈。厩,马棚。这里栏厩泛指牛马的圈。
[10]苟,假如。
[11]辜(gū),罪。也,语气词,引起下文。
[12]L(tuō),同拖,这里指拽(zhuài)下来。
[13]当此,对此。
[14]为,动词。"攻国"是动宾词组作宾语用。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杀十人,十重不义[3],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4],故书其言以遗后世[5];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6]?
[1]一,一重(chóng)。
[2]假如按照这种解释类推。若,假如。此说,指"杀一人,必有一死罪"的道理。往,这只是习惯说法,没有"去"的意义,而只表示类推。
[3]十重(chóng),即十倍。
[4]情,诚,实在。
[5]所以把称赞攻国的话记载下来遗留给后世。
[6]奚说,怎样解释。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
[1]辩,通辨,下同。
[2]乱,混乱,指混为一谈。
老子
关於老子这个人,历来说法不一。有人以为他就是春秋时楚国人老聃(dān),和孔子同时而年长於孔子。并说他"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但是《老子》一书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战国时代的色彩。它不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产物。大概是老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於战国时代。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观,同时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且讲到"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等祸福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道理。
《老子》凡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其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对《老子》作了不少整理研究工作,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都可参考。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8],行不言之教[9],万物作焉而不辞[10],生而不有[11],为而不恃[12],功成而弗居[13]。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4]。
[1]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斯,则。恶,丑。已,通矣。
[2]生,存。相生,等於说互相依存。
[3]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
[4]形,表现,显现。一本作"较"。长短是相对的,有了长才显出短来。今人还有"相形见绌"的说法。
[5]倾,倾斜,等於说依靠。
[6]音,单音。声,和声。和,和协。
[7]这几句是说正反两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分割开,即相反相成的意思。这种相对观念是合乎辩证法的。
[8]处事,等於说"行事"。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
[9]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实际上是采取放任主义。
[10]作,兴起。"不辞"二字不好懂。魏源解作"万物作焉而后应之不辞耳,此因应无为之道也"。"不辞"就是不拒绝。完全随应万物,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意思。(见《老子本义》)
[11]有,据为私有。
[12]有所施为,但是不倚靠,这是说不求达到什么目的。
[13]这句也是指顺着自然,并不自己居功。
[14]正因为不自居〔功〕,所以也离不开〔功〕。去与居是反义词,有居然后有去,没有居哪里还有去?老子是说,不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代汉语》(第二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