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
作者:【美】叶文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300-16127-3
价格:62.00元
目录
CONTENTS
写在书前
导言
中文版序
第一章 语文与学识
一、中国高校中英语的使用
二、翻译与写作:文化优先性问题
三、内地的英语教学
四、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国学
五、北京以外的国文教学
六、雅文化与朴学的严谨
七、解读国学家:文化、民族与考证
八、清华大学1933年国文入学考试公案
第二章 圣约翰大学与上海资产阶级文化
一、上海:社会景观
二、上海:文化环境
三、圣约翰大学的成立:宗教的还是世俗的?
四、英语压倒汉语:“商业和科学的基督教文明”
五、圣约翰大学的社会成分
六、“团队精神”:上海资产阶级的文化风格
七、民族主义的挑战
第三章 从地方士绅书院到中产阶级大学
一、交通大学与技术官僚精英的崛起
二、工科学校中国学的地位
三、上海的本国私立大学之起源
四、中国公学和私立学校的商业化
五、复旦公学
六、南京与高等教育的政治气候
七、知识分子圈的政治
八、对抗南京:中产阶级学校和自由主义政治
九、中产阶级大学的两难困境
第四章 上海大学和革命理想
一、上海大学:神话与现实
二、激进大学的诞生
三、大革命前革命实践活动的经费筹措
四、连接教室与街头
五、对学问的激进批评
六、革命的学业规划
七、通俗社会主义及其激进追随者
八、事后追忆与历史过程的比较
九、暴力的结局
第五章 党化教育
一、自由放任、欣欣向荣:国民党统治前的上海
二、控制和调配:国民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
三、党化和中山大学模式
四、党化和政府对大学的渗透
五、南京与省城文化
第六章 大学生活之代价
一、大萧条后的失业及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
二、学杂费
三、缴费和收费
四、文凭工厂
五、作为文化和政治问题的生活风格
六、封闭校园中有规律的生活:燕京与清华
七、受监护:上海私立大学的学生生活
八、体育运动
九、北京大学和穿着中式长袍的穷学者
十、长袍、西装和制服
十一、各种形象的并置
第七章 “异乡”:后五四时期的校园思潮
一、绝望的深渊:文学视角
二、幻灭与孤独的阶级性:一场争论
三、渴望爱情:巴金的《灭亡》
四、绝望感的剪影:两种观点
五、道德共同体的缺失
六、处在无情的宇宙中:大学生的人生观
七、忧郁美学的复兴
八、反传统主义
九、不幸福的家庭
十、逃入爱和科学
十一、自我和社会的对立
十二、自我、社会、技术和近代化:国民党的解决方案
十三、公与私的融合:革命者的观点
十四、审美主义的道德观
十五、最终的悲剧
注释
文献缩略语
专业术语
索引
译后记
写在书前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几个重要年份。1919年是其中之一,1937年也是其中之一。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来看,在1919年与1937年之间,全国将近四分之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在上海、北京和南京的学院和大学接受教育的。这段时期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意义。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变革深刻的时代。这一变革,起源于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废除。大学培养的新型知识精英从此和国家官僚体制断了钩。大学里讲授的专业知识和国家政党所着意灌注的意识形态也断了钩。[1]
在这文化、社会和政治关系彻底重组的背景下,在1919年到1937年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高等院校跟主政者的关系产生了分疏。[2]
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在诸如五四运动、抗日爱国主义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已有许多史学著述对此加以讨论。一般学者对于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并不陌生。[3]
然而当我着手研究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时候,我发现当时全国大学数量众多,各有千秋,无论在结构上或取向上彼此并不成为体系。在这个背景之下,很难说得上有个全国一致的大学生形象。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这两个地方学校最集中,然而各校的大学生不仅有不同层次的社会背景,而且在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颇为不同的教育。事实上,尽管中国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与政治运动中都有所投入,但是大学生作为群体,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文化。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所代表的更是多种多样的类型与选择。
我的这项研究的开展,受惠于西方两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其一是何炳棣教授对明清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的研究,其二是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对晚清以降儒家传统转型的研究。[4]
何先生的著作认定科举在明清中国社会形成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1905年此类国家考试废除之后,传统士绅—官僚政治中的精英上升的途径产生重大转变。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渠道远比何先生在他的开山作品中所能呈现的要复杂。[5]
然而科举制度即使不是构成传统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唯一主导因素,也是关键性制度之一。那么,晚清新政改革和1911年共和革命以后,高等教育制度与新兴党国体制之间相互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个关系如何取代科举的功能为国养士?
列文森的著作开辟了另一个视野。他将我的注意力引向西化的问题,以及西化如何将中国城市知识阶层从本土根源和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剥离出来。列文森以后的西方学者继续他的研究路子,但是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思想界接受西化是十分有局限性的。这个局限性无论在近代儒学还是在唯物史观里都找得到证据。有的学者认为只要观察城市中产阶层的市民文化,就可以看出传统的符号和语言运作在大众文化领域里作用有限。[6]
尽管这些研究显示中国知识层并没有彻底西化,传统文化元素也并未丧失再生的力量,但是西化和精英“失根”相联系的问题仍然挥之不去。高等教育既然有西化的努力,就有以下的问题,比如说,塑造了资产阶级城市知识阶层的高校文化其本质到底是什么?民国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含义?如果说在高等教育中并没有一套单一的教育体制,也没有一个全盘的西化过程,那么我们对民国的大学逐个考察,我们在一个个大学的校园文化及校园生活中会发现哪几种联系文化、 ............

书籍插图:
书籍《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 插图1
书籍《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