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欣赏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文前彩插
人好比一颗花草,
要根茎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
才长得繁茂有生气。
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
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
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
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
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
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
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
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
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
与其尽量流露,
不如稍有含蓄;
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
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
有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
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
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
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
失去它的辣性,
只剩一味醇朴。
在实际人生中,
悲喜处在相反两极端,
而在伟大的诗篇中,
悲中往往有喜,
喜中也往往有悲,
正如典型的如来佛面孔,
你说不出那里是悲悯还是喜悦。
记不清在哪一部书里见过一句关于英国诗人济慈(Keats)的话,
大意是说谛视一个佳句像谛视一个爱人似的。
这句话很有意思,
不过一个佳句往往比一个爱人更可以使人留恋。
一个爱人的好处总难免有一日使你感到“山穷水尽”,
一个佳句的意蕴却永远新鲜,
永远带有几分不可捉摸的神秘性。
美感经验并无深文奥义,
它只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时某一境特别新鲜有趣而加以流连玩味,
或者把它描写出来。
拿剧本当作一部书读,
根本就大错特错。
读莎氏剧本而不能领略其美的人,
大半都误在专从文字着眼,
而没有注意到言外之意。
戏剧的优劣决不能专从文字方面判定。
比方王尔德的剧本,
把它当着书读,
多么流利生动。
可是在剧台表演起来,
便成了一种谈话会,好像出了气的烧酒,
索然无味。
我们不能把《哈姆雷特》当作一本书读,
也不能把它只当作一本戏看。
《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
而上品的悲剧都是上品的诗。
看《哈姆雷特》不能看出诗意来,
便完全没有领会得这本悲剧的美。
大半读文学作品的人常有一种怪脾气,
总欢喜问:“这本作品主义在什么地方?”
他们在莎氏剧本中寻不出主义,
便以为这无异于寻不出价值。
文艺不一定只有一条路可走。
东边的景致只有面朝东走的人可以看见,
西边的景致也只有面朝西走的人可以看见。
理想的游览风景者是向东边走过之后能再回头向西走一走,
把东西两边的风味都领略到。
这种人才配估定东西两边的优劣。
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
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
在服从自然限制而汲汲于饮食男女的寻求时,
人是自然的奴隶;
在超脱自然限制而创造欣赏艺术境界时,
人是自然的主宰,
换句话说,就是上帝。
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
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
有价值,值得活下去。
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
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
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
这种人最容易堕落颓废,
因为生命对于他们失去意义与价值。
谈美感教育(代序)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乎知,善关乎意,美关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教育”一词在西文为education,是从拉丁动词educare来的,原义是“抽出”,所谓“抽出”就是“启发”。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尽性”。他们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教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教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教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二十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他们仿佛觉得艺术有几分不道德,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诗和艺术是说谎的,逢迎人类卑劣情感的,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所以他对诗人和艺术家说了一番客气话之后,就把他们逐出“理想国”的境外。中世纪耶稣教徒的态度也很类似。他们以倡苦行主义求来世的解脱,文艺是现世中一种快乐,所以被看成一种罪孽。近代哲学家中卢梭是平等自由说的倡导者,照理应该能看得宽远一点,但是他仍是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和文化都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托尔斯泰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丝毫不留情面,他以为文艺常传染不道德的情感,对于世道人心影响极坏。他在《艺术论》里说:“每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应该跟着柏拉图以及耶教和回教的老师,把这问题重新这样决定:宁可不要艺术,也莫再让现在流行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继续下去。”
这些哲学家和宗教家的根本错误在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就不容易拆开。造物不浪费,给我们一份家当就有一份的用处。无论情感是否可以用理性压抑下去,纵是压抑下去,也是一种损耗,一种残废。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 ............

书籍插图:
书籍《朱光潜谈欣赏》 - 插图1
书籍《朱光潜谈欣赏》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朱光潜谈欣赏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