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新思维系列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目录
版权信息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第一章 如何阅读《道德经》
第二章 性之道
第三章 阴阳、气与道德
第四章 吊诡政治
第五章 论战争
第六章 论知足
第七章 淡漠与消极的伦理学
第八章 持久与永恒
第九章 死亡与死刑
第十章 无情
附录1 简论《道德经》的版本
附录2 简论《道德经》的英文翻译
附录3 关于本书英文版的访谈
返回总目录
版权信息
东西之道:《道德经》与西方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the Daodejing
作者:[德]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
译者:刘增光
出品方:未读·思想家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献给我的良师益友陶德文
(Rolf Trauzettel)
中文版序
[1]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本书以中文版的面貌问世。我非常了解,一位外国人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的书,且对中国读者有所裨益,这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而这也让我受宠若惊,我会加倍努力。我总是在扪心自问,现在的中国读者,尤其是青年一代,是如何在这个“极其”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的,他们会如何看待一位异国人士对他们的古代遗产带有异国风味的理解——他们是否会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我希冀这本书的出版可以给这些问题做出一个回答。
这本书的目的有三重。
首先,本书尝试从内部接触道家思想,换句话说,是通过对道家思想的主要文本《道德经》做历史性的、文献学的深入阅读和分析,从而来理解道家思想。20世纪,不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西方的学者,他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文本的处理,总是试图使用传统主流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和语汇——因而是西方的——来使中国哲学文本变得意蕴生动起来。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文本都是用——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的一代代西方学者所创造的——西方术语来作解释的。这在当时是必然之势。通过这种方式,哲学家,如在中国的冯友兰,或者在北美的陈荣捷,都能将他们自己的传统展现为相对哲学性的、与(西方)哲学相符合的形态。唯有通过更新中国传统,将它们翻译为学院式哲学的语言,才能使它们为人所注意。这种策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学术界,非西方哲学的地位仍然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地位同日而语。当然,这个鸿沟在不断缩小。这与宗教研究的原则不同,宗教研究已经从基督教神学的研究中分化出来,故而变得完全普遍化了,变成真正复数意义上的宗教研究(Study of Religions),然而,在西方,哲学仍被视作独一无二的事业。其表现便是,在西方有许多的宗教研究所,但是却只有哲学系(Departments of Philosophy),而不是研究许多哲学(philosophies)的哲学系。只要这个问题仍旧存在,那么对于非西方哲学来说,就很难获得严肃庄重的对待,即用他们自己的语汇来为人所接受。但是这种状况迟早会改变的,本书就是对这种改变的一个尝试。
与20世纪的学者不同,我试图从内部阐释道家哲学,并以此为现代读者打开一条道路,这不是仅仅依靠西方哲学的术语来理解道家哲学,而是从道家文本的语义资源出发。我希望这会是21世纪处理中国哲学的一条恰当路径。在《道德经》中,这些语义资源主要是一些意象,如根、水、毂等等。以这些具体形象的意象为基础,我们就可以让更复杂的象征符号(如“一”“二”),形成更普遍的描述“道”的策略,或者关于“道”如何发挥效用的策略。
其次,我指出道家思想和西方哲学的相似之处,不仅是在做比较哲学研究,而且是要通过指出不同的哲学特点,再真正地达成二者的比较。因此,更重要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趋于多元化的时代,什么是道家思想的独特魅力?例如,我想揭示出《道德经》告诉我们,政治哲学有另一种可能,以及战争哲学的另一种可能,等等。这些可能,会让我们惊异不已。
再次,我也想暗示,古代道家哲学会如何被混同于当代哲学中的“新道家”哲学,从而使《道德经》这类文本中的观点可以有望进入当下的讨论,例如关于伦理学的讨论。本书最后一章就体现了这样的努力,而就在最近,我刚刚写了一本书——《道德之愚》,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做研究的成果。
最后,我非常感谢刘增光,是他对拙作产生了兴趣,并将此书译为中文,还为之找到了出版社。我也要对中方出版社致以特殊谢意,感谢他们能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也要感谢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感谢其在中文版权等方面的愉快合作。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
Carrpangroun
2010年3月13日
英文版序
我曾受邀为一本有关《道德经》(简略起见,以下称为《老子》)的论文集
[2]
写一篇导读,在那本书中,一些作者宣称这本古代的道家“经典”在本质上是宗教的,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哲学的。恕我不敬,但我不同意此类看法。我认为这个文本起初(前4世纪——前3世纪)是关于“政治哲学”的入门书,更具体来说,是关于如何维持、建设社会秩序(甚至宇宙秩序)的论著。依照目前的历史证据来看,直到汉代(前206——220),《老子》才成为宗教活动的基础,道教才“一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尽管《老子》被视作哲学文本,但读者有时也会抱怨它晦涩、含混——因此不能算是好的哲学文本。它的文字常常难以理解,而且对于那些认为哲学文本应该清晰明确的人来说,它的简洁性和“神秘感”,使它看上去更加高深莫测。但是,对《老子》在风格和本质上不同于当代西方哲学作品这一点,读者不应当抱有偏见。因为它诞生的时代和文化,定然不会产生任何像“我们”现代西方哲学论著这样的哲学文本。不过,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老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以自己的方式,蕴含了一种独特的、首尾一贯的哲学“学说”。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这种学说,或者至少要揭示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与古希腊哲学家迥然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哲学不太关心如何透过现象(或者说假象)看本质,而更关心的是如何从无序(乱)中辨别出有序(治),特别是关于如何实现治而不是乱。中国古代哲学家如何实现治?孔子的传人孟子(约前372——前289),给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未读·新思维系列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