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_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孙歌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文学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台湾人间出版社,2010)等。
Chinese Copyright © 2011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中文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孙歌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2
(当代批评)
ISBN 978-7-108-03845-6

Ⅰ.①我… Ⅱ.①孙… Ⅲ.①政治—研究—东亚②历史—研究—东亚 Ⅳ.①D731②K31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19609号

责任编辑 冯金红
封扉设计 蔡立国
责任印制 张雅丽
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邮  编 100010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1年12月北京第1版
2011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635毫米×965毫米 1/16 印张 24.75
字  数 330千字
印  数 0,001-5,000册
定  价 40.00元
目 录
序 理论的即物

第一编 东亚论述和东亚感觉

1 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一 中国社会既定的东亚视角及其问题性
二 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内部的不均衡状态
三 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
四 后冷战时期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的思想品格
五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2 如何做个台社人
一 台社的文化性格
二 《台湾社会研究》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的理论视野
三 作为方法的主体认同
四 寻找“思想两岸”的接触点
五 追问这个问题:什么是多元化前提下的普遍性

第二编 跨文化的体验与课题

3 跨文化视野的形成
一 回顾知识共同体的思想课题
二 观察日本的视角
三 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

4 如何叙述“战后”东北亚问题
一 高句丽问题引发的思考
二 内在于冲绳的东亚战后史
三 从那霸到上海
四 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

5 文化间的日本思想
一 个体文化认同的精神性格
二 今天,我们为何需要竹内好
三 阅读竹内好与阅读历史

第三编 作为艺术的政治学

6 丸山真男政治学中的“政治”
一 本行与副业——政治的认识论问题
二 “作为艺术的政治”——丸山政治学的思考
三 丸山政治思想史的环境
结语:丸山的政治性与阅读丸山的政治性

7 文学作品中的“政治”
一 极限状态下的政治感觉
二 投向“一草一木”的视线

8 状况中的“政治”
一 在历史的交叉路口上
二 作为思想史事件的“SARS”
三 正视作为“综合社会”的中国

第四编 思想史的逻辑

9 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
一 地理想象力的射程
二 从超克分断体制到双重周边视角
三 社会人文学的前景

10 昭和史论争的一个侧面
一 昭和史论争的基本轮廓
二 论争展开的一个侧面
三 亚洲认识与史学史的自律性

11 在中国的历史脉动中求真
一 “不容已”:作为思想原点的李卓吾
二 曲折的思想传承模式:另一种历史解读
三 另一种普遍性:经验研究深处的结构想象力
四 “乡里空间”: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
五 作为方法的中国:在历史脉动中求真
序 理论的即物
本书的内容,围绕着近几年我所关心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展开:怎样看待历史与政治?
对我而言,历史与政治无法分开,这是因为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同一个对象:流动着的状况本身。因此,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经验学科处理的对象。不过,比起这一有关学科分类的讨论来,更重要的问题是,实际上仅仅依靠学院学术的定义,我们无法理解历史,也无法理解政治。在这两个语汇被不假思索地使用的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真的追问过,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迫使我追问这一问题的,是这些年艰难的写作实践。为了让自己的学术思考尽量避免生产伪问题,也为了在不脱离现实复杂性的前提下保持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在张力,我尽量地写作一些面对状况的分析性文字。与此同时,我要求自己尽可能不是仅仅做思想评论,而是在一时一地的具体分析中通过非直观的方式开放分析本身。这中间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效的分析要求理论能力,而这种理论能力却是大理论很难提供的。几年前学界曾经讨论过“中层理论”的可能性,这个借用于美国社会学的概念所具有的生产性经由中国学者的提倡,曾经为经验学科特别是历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不过这样的尝试必然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困难,那就是如果中层理论也试图用大理论的产出方式从经验中自我抽象,同时又试图有效处理大理论难以解决的经验多样性问题,那么它将不得不是自相矛盾的。大理论正是因为它舍弃了具象问题的经验性,特别是舍弃了具象问题无法整合的内在矛盾与歧义,才有可能保持自身的逻辑一贯性,同时这也必然地使它所关心的问题集中于从各种不同经验中抽离出来的“一致性”或“同质性”。之所以大理论被认为是“普遍性的”,就与它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在此姑且不讨论普遍性理论霸权性的一面,我希望指出的是,它虽然有增强人类相互理解的积极功能,但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知性寻求自我满足的结果,就是说,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通过高度抽象规避那些很难有效处理的个别性问题,尤其是规避那些对大理论的解释系统构成挑战的个别性问题,从而避免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高度抽象的分析方式,当然有助于问题的整理和统合,但由于这种整理与统合是以舍弃经验的多样性与歧义性为代价的,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当大学里的研究生们套用大理论的结论来说明他们的经 ............

书籍插图:
书籍《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_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 - 插图1
书籍《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_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_状况中的政治与历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