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徽州文化
杨 影 王 柬
吉林文史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一 徽州文化概论
二 徽州文化的形成
三 徽州文化的丰富内容
四 徽州文化的遗存价值
一 徽州文化概论
(一)徽州文化的得名
徽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过程。北宋末至清代的徽州,其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的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江西省的婺源等县地。徽州在地理上隶属于安徽省,但徽州文化只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徽州文化随着徽州区域的形成而形成,随着徽州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区域,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时代,就有“山垠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所谓“山垠壤隔”,是说徽州的一府六县处于万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所谓“民不染他俗”,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从唐代大历五年(770年)开始,徽州的行政区域划分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辖区面积一直比较固定。当时的歙州领有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六县,而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也基本上就是上述地区。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一《舆地志》记载,清代徽州府东西长390华里,南北长220华里,如果采用现代数字计算,总面积为12548平方公里。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为徽州,从此历史进入了徽州时代,同时徽州文化的时代也随之到来。徽州的一府六县是地域上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但这六个县一直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同时也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徽州文化也是这样。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发展时期。虽然这些文化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和直接地催生了徽州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新安文化,当古代中原文化与当地幽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融为一体,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形成徽州文化的背景或基础。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徽州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也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二)徽州文化的范围
学术界对徽州文化的具体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时间段上大致相符。宏观上学者们都承认徽州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特殊性。空间上讲徽州文化根植于徽州的一府六县,在这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下徽州文化的时间段是以宋代徽州之名正式确立到清代末年,也有学者认为终止时间应为1912年废除徽州府时。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观点看徽州文化是在它的前身歙州文化和新安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现在的时代发挥着作用和影响,因此徽州文化在这个时间段内适当前后延伸都是可取的。
空间上讲徽州文化根植于徽州的一府六县,但这仅是一种概述的说法,实际上关于徽州文化的具体空间范围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部分学者坚持徽州文化的研究区域就在徽州实际的地理范围内,这种观点认为徽州文化是指历史上徽州区范围内的文化综合,这样虽然明确了地理范围但同时也缩小了徽州文化的空间范围,也被称作“小徽州”。
徽州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虽然产生于徽州,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徽州本土,徽州人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的说法,作为徽州文化载体的徽州人民走出徽州,通过自己的活动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地域范围,他们将徽州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宗族制度、风俗习惯带到了各地,这被称作“大徽州”。
学者郭因在其著作中这样界定徽州文化的空间范围:“空间界限首先是徽州人和非徽州人在这块土地上所创造的文化,其次是徽州人在非徽州地区所创造的带有徽州文化烙印的文化,三是徽州文化有形无形的影响所及地区带有徽州文化色彩的文化。而徽州不仅指的是原来的一府六县,还该包括曾经先后划入徽州的各县。”这种看待徽州文化空间范围的方法更加符合实际。
综上所述,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于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细致的划分包括: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古建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
(三)徽州的自然环境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徽州,古代称为新安,自从北宋徽宗时改新安为徽州之后一直沿用至今,徽州曾下设“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交汇处。大致在黄山南麓,天目山以北,地处原始江南古陆。位于江南吴越文化的闽浙山地和楚文化的江湖山地之结合部,世称“吴头楚尾”,是吴楚“分源”之地。徽州境内,新安江、龙田河水系,下汇钱塘,阊江、婺江水系西入鄱阳湖,绩溪有数水北注长江。总面积大致在100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100万。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经感慨“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几乎是在赞叹徽州就是人间天堂。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动乱年代中原南下移民的聚居地,持续的移民导致徽州地方人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徽州文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