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3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帝国的回忆
《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854~1911)
郑曦原 编
李方惠 郑曦原 胡书源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1
编辑推荐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名人推荐
获读这本《帝国的回忆》竟好像白内障动了手术,觉得眼目一清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陈克艰
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教授 周振鹤
我翻阅此书时极为感动,有很多事物我们要重新思考。
——前香港特首特别顾问
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叶国华
读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再读《帝国的回忆》,实在有趣。
——作家 池莉
媒体推荐
《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是该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有关中国的各种报道、通讯、评论的合集,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着实让人吃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南方周末》
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
本书也算是历史,谁在史料上作功夫谁就是准史家。
——《中国时报》(台北)
晚清的中国社会政治,就像一纸雨浸风蚀的远年老报章,无论你怎样秉持现世溯往的人文情怀或烛照历史的学术放大镜去看,终有字行模糊、知见为障的隔世之感。
——《读书》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目 录
书评
 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附录
 《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
再版后记
书评
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
无庸讳言,美国《纽约时报》对于中国的报道是不算多的,无论在晚清或在整个十世纪都是如此,美国的关心重点始终在欧洲。而且比起西方其他报纸来,《纽约时报》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纪事也是相对较少的,因为其时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据《帝国的回忆》一书的编者所言,从《纽约时报》创刊到清朝覆亡的六十年间,一共有过四百零八篇有关中国的道,那么平均一年不过六七篇,真可谓少矣。一个自诩的天朝大国,在美国的第一大报上,不过是每两个月才提到一次,份量是够轻的。但是在观察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这些不算多的报道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有连续性,能让我们看出一个变化着的过程。在1863年4月26日的报道中,记者满腔热情地写道:“大清国当然有未来,而且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勿庸置疑。大清国正像由各个国家和民族组成的世界大家庭中每一个新成员那样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时的中国虽然已经经受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但还没有亡国的危险,美国依然看好中国,这或许还与美国南北战争前洋溢在北方的一股正义感有关。到了中国败于中日甲午战争,情况就大大不同了,报道的语言变成为:“在当今世界的秩序下,大清国的继续存在对世界和平来说永远是一种威胁。在我们的地面上,大清国是一个既污秽又丑恶的国度,它的存在是一种时代错误。”
《帝国的回忆》这本书的编辑意义即在于此,书中选摘了《纽约时报》从其创刊以后到清代灭亡这一段时间的一百三十篇有关的中国的报道,等于是给我们送来了一面美国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老大中国在美国到底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当然,那些连续的报道当中也有不少有用的史料。据此书的编者说,《纽约时报》认为选编该报对华报道一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此话有点西方人惯用的夸张。但是的确,就在这四百篇文章中,能够补充中文文献的史料不在少数。如十九世纪下半叶广州、上海等城市的面貌,中国的工业、邮政以及报业的情况,甚至具体到中国的底层人的每日的工价。至于中国人在美国的状况,从留美的中国幼童,到哈佛大学的中文教师戈鲲化,以及访美的直隶总督李鸿章都在《纽约时报》占有一席之地。李的访问更是占了很大的篇幅。更为难得的是还有华人在美国的境遇,他们在美国使用洋泾浜英语的情形,后者尤其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报纸不可能有的独家报道。
当然,期望该报的报道能为中国近代史增添大量的实质性的史料,恐怕不免要有所失望,至少在晚清时期是这样。但通观该报的中国报道却能更好了解美国人的中国观,却是确切无疑的。虽然上面提到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美国记者对中国已经出言不逊,但并非所有的美国人尽皆如此。1896年访美的李鸿章仍然受到盛大的欢迎,尽管他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者。主持欢迎仪式的美国将军甚至说,李的访问就像是一个国际大家庭里的大哥哥探访远方的弟弟。我们从这些不加修饰(因为他们不是为了给中国人看)的报道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美国对中国的观点并不见得与其列强完全一致,另一方面美国人本身也不是都对中国持 ............

书籍插图:
书籍《纽约时报》 - 插图1
书籍《纽约时报》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