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韩民国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解放三年”
第一节 朝鲜人民的斗争与国际力量对朝鲜问题的决定
第二节 朝鲜半岛的分裂
第三节 美军政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二章 第一共和国前期的韩国
第一节 李承晚统治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朝鲜战争
第三节 停战谈判与战争的影响
第三章 第一共和国后期的韩国
第一节 战后经济恢复与社会两极化
第二节 第一共和国后期的政治与外交
第三节 “四月革命”与李承晚政权倒台
第四章 短命的第二共和国
第一节 张勉政府的成立
第二节 民主政治的失败
第五章 第三共和国的经济“起飞”
第一节 “5·16政变”与军人统治的确立
第二节 韩国型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韩国经济起飞的外部机遇
第四节 韩国经济的起飞
第六章 维新独裁政治与重化学工业化
第一节 维新独裁体制与朴正熙政权的垮台
第二节 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 新村运动
第四节 朴正熙政府的南北关系与外交
第七章 第五共和国时代的韩国
第一节 全斗焕政权的政治统治和民主化运动
第二节 第五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全斗焕时期的南北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八章 第六共和国的开幕
第一节 卢泰愚政权时期的政治
第二节 第六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 卢泰愚时期的南北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九章 文民政府时代
第一节 文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节 《新经济五年计划》与金融危机
第三节 金泳三政府的外交
第十章 金大中政府时代
第一节 “国民的政府”的政治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节 两极化社会
第四节 金大中时期的南北关系和外交
第十一章 卢武铉的“参与政府”时代
第一节 后权威主义的政治领导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左派经济学
第三节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第四节 “参与政府”时期的外交和南北关系
第十二章 李明博政府时代的韩国
第一节 李明博政府时期的政治
第二节 李明博时代的经济
第三节 李明博时代的韩国社会
第四节 李明博政府的外交
第十三章 韩国现代文化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文化、体育
第三节 韩国现代文学
第四节 衣食住文化与“韩流”
第五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解放三年”
第一节 朝鲜人民的斗争与国际力量对朝鲜问题的决定
一 朝鲜人民的斗争与盟国关于朝鲜问题的决定
1910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吞并朝鲜。此后,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朝鲜人民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旨在推翻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顽强斗争。中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二战爆发之后,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40年代初,地下反日组织遍布半岛南北。1944年8月10日,为了迎接祖国的解放,吕运亨成立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治组织——“朝鲜建国同盟”。
[1]
毋庸置疑的是,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相连。1919年,以朝鲜民族主义者为主体在上海组建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它是团结朝鲜民族各反日团体的联合机构,是后来得到了中国国民政府承认的流亡政府。30年代初,朝鲜共产主义者以及各界爱国人士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其中有著名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李红光、金日成等指挥的朝鲜抗日武装力量。这支部队后来被改编为抗日联军。
“七七事变”后,在中反日朝鲜人士都汇集到抗日统一战线的旗下。在正面战场,朝鲜义勇队、韩国独立军、朝鲜革命党、韩国国民党等抗日团体组成“韩人解放阵线”。其中以金九为领袖的韩人爱国团主要从事刺杀日本军政要员的活动。在敌后战场,朝鲜革命者的主力集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1942年7月组建的“朝鲜独立同盟”及朝鲜义勇军与八路军、新四军并肩作战。朝鲜人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在世界各地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战后期,美、苏、英、中等盟国首脑频繁会晤,就战后世界安排事宜进行磋商。关于朝鲜问题,盟国首脑之间达成了两项共识:一是朝鲜应予以独立。该建议由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提出,并得到了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赞同。《开罗宣言》宣布:“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独立。”二是对朝鲜实行“四国托管”。罗斯福主张由美、中、苏、英四国对朝鲜实行为期30年的托管。盟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但斯大林认为托管时间越短越好。
[2]
遗憾的是,盟国在战争结束前并未来得及对托管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协商。这显示出各盟国,尤其是美苏两国对朝鲜半岛明显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主张。
在战后重建国际秩序问题上,美国的政策和战略构思是一系列国际决定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构思是使其摆脱日本的统治,以“托管”之类的方式使其在“相当期间”内获得完全独立,从而避免半岛被置于某一特定国家,尤其是中国或苏联的影响之下。但是,随着二战的终结和美国对华及对朝鲜半岛政策目标的碰壁与失败,美国的战后构想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直到1945年夏初,美国的朝鲜政策一直是按照罗斯福总统的国际托管方针来设计的。由于苏联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美国战略上的需求,美国深知在处理战后的朝鲜问题上排除苏联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在波茨坦会议前夕,美国关于美苏共同进驻朝鲜半岛的政策似乎已经形成。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朝鲜问题留给外长们讨论。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在朝鲜北部登陆后迅速向南推进,大有占领整个半岛之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务院提出美军应立即在半岛南部登陆北上,以免朝鲜全境被苏联占领,而美国陆军则认为无法办到。为了寻求解决办法,他们在8月10日夜进行紧急会议,时任作战参谋腊斯克和本斯提尔提出了以北纬38度线为界作为美苏地面部队作战和受降分界线的方案。
[3]
美方的设想是,应把首都汉城和主要港口釜山、仁川置于其势力范围之下,并以为斯大林不会同意此等要求。但是,斯大林打算以在朝鲜的让步换取美国同意苏联占领日本北海道,
[4]
对此表示认可。美国划出北纬“三八线”给日后半岛的分裂埋下了重大隐患。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大韩民国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