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言
《比较政治学丛书》是在华东政法大学支持下,以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为依托策划和出版的。比较政治学在国内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希望该丛书的出版可以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贡献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组建成立华东政法学院。而后因历史原因,学校曾两度停办。1979年,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复校。2000年,在新一轮院校布局调整中,华东政法学院由隶属司法部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上海市市属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政法学院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
相对于国内历史悠久的知名综合性高等学府,华东政法大学是一所尚属年轻的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多科性大学,振兴包括政治学在内的多个优势学科。政治学是当前华东政法大学非法学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具有取得显著突破的潜质,其原因有三:
第一,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圣约翰大学时期。地处万航渡路的华东政法大学于圣约翰大学旧址上办学。圣约翰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
[1]

,其政治学学科在国内设立较早且较完整。1918年,圣约翰大学在文学院下设政治学系,其下设课程为政治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法、法律学、国政比例学、法学理论之历史、万国公法择要、外交实行、东方外交学。
[2]

在1934年圣约翰大学的文科课程设置中,政治学共设有政治学纲要、法学纲要、国际公法、市政、中国市政、英法政府、欧洲大陆之政府、中国之国际关系(1895年止)、中国之国际关系(1895年后)、宪法研究与民国制宪史、中国政府、财政学、国际组织、政治理论史和专修课程等,共15门,列文科21个学科课程总数之首(当时文科课程总数为126门)。
[3]

圣约翰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邹韬奋、顾维钧、施肇基、荣毅仁、李慎之、陈鲁直等一批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岁月流转,我相信华东政法大学新一代政治学学者可以在这些外交家和政治家先辈们学习过的殿堂里薪火传承,复兴华东政法大学具有中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政治学学科。
第二,华东政法大学内法学与政治学学科间相互给养。华东政法大学传统优势学科是法学学科。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与法学最为接近的是政治学,政治学和法学同处于大法学的学科范围之内。具体到子学科,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学理论与宪法学、行政学与行政法学、政治哲学与法理学、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比较政治学与比较法学之间的相互融通之处。法学和政治学学科邻近有两点蕴意:第一,政治学的演进可以借助法学之力,优势互补。第二,政治学学科的完善会为法学等相关学科进一步拓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科结构支持。
第三,华东政法大学的政治学在新时代下构建起卓越的学科平台。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它是上海市首批教育高地之一。政治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1月,学校组建了政治学研究院,其目的正是希望整合政治学学科的人才资源,提升政治学学科的科研水平,推动政治学学科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正以比较政治学为主导研究方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希望《比较政治学丛书》的出版可以使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与国内外同行分享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华东政法大学极为重视本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从字面上来看,就“华东政法大学”中“政法”二字所蕴含的内涵而言,学校在法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我们仍需要继续推进和加强政治学方面的建设。这一套丛书是一个开始,就是把“华东政法大学”的“政”字内涵做实的开始。大学之美,美在和谐。外在的和谐体现在校园建筑的错落有致,华政的校园做到了这一点;内在的和谐体现在学科的平衡发展以及学科间的相互给养上。后者是我们当前努力要做的。
谨此为序,并与学界同仁共勉。
   
何勤华  
于华东政法大学
2011年5月22日
[1]张仲礼,《序》,载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98页。
[3]熊月之、周武主编:《圣约翰大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53页。


政党与公民社会是贯穿于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三大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这两大概念各自的研究成果都比较丰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关于公民社会的研究,其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对两者关系的已有研究却是相对缺乏的。关于公民社会的已有研究中,更多是把公民社会看成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而很少有研究关注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实际上,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也是值得研究的。传统研究认为,政党与公民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政党主要在政治领域中活动,而公民社团则主要在社会领域中活动。在很多时候,政党发挥出利益整合的功能,而公民社会则更多以碎片化的利益诉求的面貌出现。政党往往具有严密的正式组织和明确的意识形态纲领,而公民社团则在组织建设和意识形态整合上常常缺乏建树。然而,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功能有诸多重合之处,如两者从本质上都是一种利益表达机制。诚如本书作者指出的,在西方政党政治中,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区别在缩小。绿色运动和右翼反移民组织都直接进入政治领域,通过组党、参与竞选进而分享政治权力。而主流政党在政党动员能力衰退和新社会运动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对政党组织和意识形态进行调整,使其变得越来越像公民社团。在这个意义上,当下对两者关系进行总结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党和公民社会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概括和实践抽象是困难的。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可以参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理论概括这一部分,作者主要从国家—社会关系(作者称之为结构主义路径)和政党类型学(作者称之为历史主义路径)的视角展开分析。作者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研究中 ............

书籍插图:
书籍《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插图1
书籍《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外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