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和远方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5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吃和远方
作者:程磊
ISBN:9787521709919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此电子书下载自
好资源网
总序
此电子书下载自
好资源网
杂志的极限何在?
这不是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杂志需要不断拓展的边界。
中国媒体快速发展20余年之后,网络尤其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媒体有了新旧之别,也有了转型与融合。这个时候,传统媒体《三联生活周刊》需要检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持续。
这本杂志的极限,其实也是“他”的日常,是记者完成了90%以上的内容生产。这有多不易,我们的同行,现在与未来,都可各自掂量。
这些日益成熟的创造力,下一个有待突破的边界在哪里?
新的方向,在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作为杂志,能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什么样的真问题。
有文化属性与思想含量的杂志,重要的价值,是“他”的时代感与问题意识。在此导向之下,记者将他们各自寻找到的答案,创造出一篇一篇文章,刊发于杂志。
其二,设立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记者创造的内容。
杂志刊发,是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指向,《三联生活周刊》期待那些生产出来的内容,能够被称为知识。以此而论,杂志的发表不是终点,这些文章,能否发展成一本一本的书籍,才是检验。新的极限在此!挑战在此!
书籍才是杂志记者内容生产的归属,源自《三联生活周刊》一次自我发现。2005年,周刊的抗战胜利系列封面报道获得广泛关注,我们发现,《三联生活周刊》所擅不是速度,而是深度。这本杂志的基因是学术与出版,而非传媒。速度与深度,是两条不同的赛道,深度追求,最终必将导向知识的生产。当然,这不是一个自发的结果,而是意识与使命的自我建构,以及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生产知识,对于一本有着学术基因,同时内容主要由自己记者创造的杂志来说,似乎很自然。我们需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率的杂志内容选择、编辑的出版转换系统。但是,新媒体来临,杂志正在发生的蜕变与升级,能够持续并匹配这个新时代吗?
我们的“中读”App,选择在内容升级的轨道上,研发出第一款音频产品——“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这是一条由杂志封面故事、图书、音频节目再结集成书、视频的系列产品链,也是一条艰难的创新道路,所幸,我们走通了。此后,我们的音频课,基本遵循音频–图书联合产品的生产之道。很显然,所谓新媒体,不会也不应当拒绝升级的内容。由此,杂志自身的发展与演化,自然而协调地延伸至新媒体产品生产。这一过程,结出的果实,便是我们的“三联生活周刊”与“中读”文丛。
杂志还有中读的内容,变成了一本一本图书,它们是否就等同创造了知识?
这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人来验证,答案在未来……
李鸿谷
乡愁
黯然销魂臭鳜鱼
两个吃货搞对象,很多记忆的时间线,似乎都连着一份吃食。
“你还记得在重庆吃铁匠火锅那次吗?”
“光明桥那家特好吃的干锅鸭头,旁边卖鸡蛋灌饼的老奶奶有印象吗?”
“黄山吃臭鳜鱼那次,那小两口还记得吗?”
是的,那是一条令人印象深刻的臭鳜鱼。
2004年黄山的屯溪老街,远没有现在热闹,店铺到了晚上10点客人基本就稀稀拉拉了。属于城市另一种生存形态的露天排档开始陆续冒了出来,都是躲避城管的营生。我们选的这家排档刚开始营业,经营排档的小夫妻,一边整理,一边压低着声音吵架。说是吵,其实男的基本没有回嘴,女的说着说着没一会儿哭了起来,哭着哭着抬头看到我们,马上擦干眼泪盈着笑脸招呼问吃点什么。不禁让人唏嘘,这样苦的爱情,也是铁了心要过一辈子的。
应该没有受到情绪的影响,寡言少语的小伙做的那条1斤半的臭鳜鱼一点也不含糊。在十多年前,花68元点一份这样陌生的菜,有点孤注一掷。但没想到臭鳜鱼原来是这般好吃,我们吃得很专注,就像电视剧《人鱼小姐》里马玛林说的:“两个人吃,死一个都不知道!”
-雾海鳜鱼-
女朋友跟老板娘说,“你老公手艺真好”,老板娘容光焕发,略带羞涩,让人很难和之前哭的她联系起来。我问小哥:“弄臭了还这么好吃是什么道理?”小哥龇着牙笑着说:“堕落是为了飞翔。”
就这样,这条堕落的臭鳜鱼,打开了我味觉的一个全新维度,也生成了很多记忆。
外地人到徽州,爬爬黄山,看看牌坊和祠堂,还得吃几个徽州菜,才算是不虚此行。时尚的酒楼,怀古的食肆,村边的小店,偷偷摸摸的排档,都将“臭鳜鱼”作为隆重推出的招牌菜。当它被款款端上来时,总有食客会因其臭而掩鼻或皱眉,而主人照例是要说一段故事的。
都是些枝枝蔓蔓的花絮、逸闻,大众版本大抵如此:二百多年前,沿江的贵池、铜陵一带的鱼贩子将鳜鱼运至徽州,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商人将鳜鱼两面涂上盐巴,放在木桶中运输。抵达徽州之后,鱼已经发出了怪味,然而商人们又舍不得丢掉,于是将鱼洗净,热油细火烹调后,竟成了鲜香无比的佳肴并流传开来,成了一道“臭”名远扬的徽州名菜。
臭鳜鱼貌似一种民间粗鄙化饮食,却隐含着食不厌精的另一种高级形式。最初食臭鱼多是无奈之举,其实也代表了彼时的生活态度:即便变质也不立即扔掉,是节俭;想方设法地化腐朽为神奇,探索出丰富的味道,是对生活的不马虎。
《太平广记》中详细记载着臭鱼的做法:“当六月七月盛热之时,取鮸鱼长二尺许,去鳞净洗。……满腹内纳盐竟,即以末盐封周遍,厚数寸。经宿,乃以水净洗。日则曝,夜则收还。安平板上,又以板置石压之。明日又晒,夜还压。如此五六日,干,即纳干瓷瓮,封口。经二十日出之……味美于石首含肚。”
徽州臭鳜鱼的“酿造”与之相似:取一斤半左右的鲜鱼,净身抹精盐腌渍,一层一层码进木桶,压上青石或鹅卵石,在25摄氏度左右且通风的室内环境中腌渍,夏天腌渍两三天,冬天腌渍七八天;还要每天上下翻动鱼身,确保腌渍均匀。腌制的时间无法标准化,要根据鱼的大小、当时的气温来决定。
很多时候,香和臭只有一线之隔。很多臭味在稀释很多倍之后,产生的就是香味。有些香气浓度超高后,气味会比一般的臭气还难闻,比如狭小的电梯里遇到喷了很多香水的女子。但臭鳜鱼并非以追求臭为己任,它在腌制过程中被石头压住、充分发酵的同时,腥味也随着水分渗出,鲜味的集中度更高,鱼肉更加紧实弹韧。
和臭豆腐相比,虽然二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吃和远方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