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人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8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作者简介
刘华杰
,东北人,1966年生,北京大学地质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殿里供的并非都是佛》、《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天涯芳草》等。
《公众科学素养读本》编委会:
朱世龙 张 信 张宇蕾
吴国盛 刘华杰 王一方
本书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专项经费资助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博物人生/刘华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公众科学素养读本)
ISBN 978-7-301-19788-2
Ⅰ.①博… Ⅱ.①刘… Ⅲ.①博物学-研究 Ⅳ.①N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43561号
书 名:博物人生
著作责任者:
刘华杰 著
责任编辑:
田 炜
装帧设计:
设计·yp2010@yahoo.cn
标准书号:
ISBN 978-7-301-19788-2/G·3263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
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
pkuart@yahoo.cn
电 话:
邮购部 62752015 发行部 62750672 出版部 62754962
编辑部 62767315
印 刷 者:
北京汇林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者:
新华书店
720mm×1020mm 32开本 11.5印张 203千字
2012年1月第1版 2013年7月第2次印刷
定 价:
39.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2752024 电子邮箱:fd@pup.pku.edu.cn
目录
引言 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
第一章 博物视角下的人类知识
1.1 关注博物学的理由
1.2 博物学:是什么?展现了什么?
1.3 博物学概念的拓展与重新阐释
1.4 博物学编史纲领
1.5 博物学的认识论
1.6 博物学与人类未来
第二章 西方的博物学家们
2.1 老普林尼及其《博物志》
2.2 格斯纳与作为人文学术的博物学
2.3 英国博物学之父约翰·雷与自然神学
2.4 吉尔伯特·怀特与《塞耳彭博物志》
2.5 林奈:给大自然和博物学带来秩序
2.6 布丰:自然百科与进化思想
2.7 卢梭与《植物学通信》
2.8 达尔文“上船”:博物学冲浪
第三章 《诗经》与博物之兴
3.1 孔子与《诗经》
3.2 《红楼梦》与《通志》
3.3 关关雎鸠与参差荇菜
3.4 栝楼果实高高挂
3.5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植物
3.6 赋比兴:不仅仅是文学手法
3.7 博物之兴:认知与伦理
3.8 寻求诗意生活
第四章 民国时期博物学一瞥
4.1 杜就田编译的《博物学大意》
4.2 来自日本的《博物学教授指南》
4.3 陈兼善著《中学校之博物学教授法》
4.4 上海《博物学杂志》
4.5 武昌《博物学会杂志》
4.6 北京《博物杂志》
4.7 成都《博物杂志》
4.8 《北平博物杂志》
第五章 博物学、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
5.1 博物类科学应当优先传播
5.2 民间组织的作用及若干博物学组织简介
5.3 培育中国的民间博物学组织
第六章 走进草木世界
6.1 燕园里的盒子草
6.2 两种豚草侵入永定河
6.3 崂山上的野茉莉
6.4 植物名的读音
6.5 紫葳科植物
6.6 周口店猿人吃什么菜?
6.7 谁来阻止鸡矢藤?
6.8 鸡鸣山见识新植物
参考文献
引言
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
最终,决定我们社会的将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创造了什么,还在于我们拒绝去破坏什么!
——索希尔(John C. Sawhill,1936—2000)
野花如同春天和秋天的彩霞,如同日出和日落,如同百鸟的鸣唱,如同女人的美发、明眸与婀娜多姿的步态,最先教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星球上存在着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如秋日芒草上∕落下的露珠∕我也将要消失。
——《万叶集》之《日置长枝娘子歌一首》
世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喜爱大自然,一类不喜爱大自然。当然,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喜爱或者声称喜爱,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人应当归在第二类当中。
我属于第一类,虽然并非总能做得好。人各有志,我喜欢我的,你喜欢你的,井水不犯河水。
很抱歉,行文中使了“我”。“使用‘我’字,让人感到尴尬。”如果有更好的办法,确实应当避免使用“我”,实在不行也要用“我们”!但是,考虑之后,我不想妥协,更不想再伪装。坚持用第一人称单数写作,或许是不雅之举,却也是坦诚的流露:幼稚、天真展现在此,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在“我”看来,无论如何,任何写作,包括学术论文的写作,还是避免故意展示“客观性”的第三人称为好。不用第三人称,还剩下什么?难道用主体不明确的被动语态写作(自然科学论文的摘要经常如此,似乎在掩饰什么)?用第二人称代表“你”来写作(“我”或者别人代表“你”,似乎有些怪异)?于是,还是用“让人感到尴尬”的第一人称吧。以第一人称描写的东西并非全部出自第一人称本人,仅仅表示“我”的记忆,“我”目前相信,“我”目前以为,以及我愿意承受批评。
我出生在东北长白山的山沟里,成长中一直保持着与大自然良好的接触。在父亲并非刻意的指导下,在一本有插图的《赤脚医生手册》的帮助下,认识了山里的许多植物,特别是当地的草药。
小时候,出门就是山,采蕨菜、大叶芹(鸭儿芹)、刺嫩芽,挖荠荠菜、小根蒜、孛孛丁(蒲公英)、曲麻菜、山胡萝卜(羊乳)、山凳子(百合)、党参、细辛、龙胆草,捉喇蛄、狗虾、鲫呱子(鲫鱼),摘笸笸头、山葡萄、山里红,拣地甲皮(地皮菜),打山核桃,套长尾巴帘儿(灰喜鹊)等等,每项活动做起来、想起来都是那样有趣。那是“工作”、生活,也是游戏。有些活动还可细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博物人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