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知识管理系列
知識創造の方法論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日]野中郁次郎 [日]绀野登 著
马奈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日)野中郁次郎,(日)绀野登著;马奈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0
(知识管理系列)
ISBN 978-7-115-51493-6
Ⅰ.①创… Ⅱ.①野…②绀…③马… Ⅲ.①企业管理—知识管理—研究 Ⅳ.①F27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21137号
版权声明
CHISHIKI SOZO NO HOHORON
By Ikujiro Nonaka/Noboru Konno
Copyright © 2003 Ikujiro Nonaka/Noboru Konno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by TOYO KEIZAI INC.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TOYO KEIZAI INC., through THE SAKAI AGENCY and BARDON-CHINESE MEDIAAGENCY.
本书中文简体版由TOYO KEIZAI INC.通过THE SAKAI AGENCY和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授权人民邮电出版社独家出版,未经出版者书面许可,对本书的任何部分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著 [日]野中郁次郎 [日]绀野登
译 马奈
责任编辑 王振杰
责任印制 周昇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开本:720×960 1/16
印张:15.5 2019年10月第1版
字数:141千字 2019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8-5195号
定价:5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522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前言
引言 掌握知识的方法
第一节 新的经营知识
第二节 知识工作者的时代
第一章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的原点
第一节 从哲学看知识创造的知识
第二节 从知识创造理论看哲学的知识原型
第三节 知识创造的过程与辩证法的力学
第二章 从社会科学看知识创造的知识
第一节 科学知识的方法论的意义与变迁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发现潜在机制
第四节 面向新型经营的知识——综合性知识
第三章 “概念”方法论
第一节 何谓“概念”
第二节 “观察”的方法论——经验乃设想的源泉
第三节 “概念化”的方法论——意义的发现与形成
第四节 “模型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第五节 “实践化”的方法论
第六节 面向日常行为
第四章 经营与知识的方法
第一节 企业的知识原型(组织的知识创造)
第二节 知识·领导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中国读者
我很荣幸地获悉,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公司策划出版了“知识管理系列”图书,选入了我的部分作品。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陈劲教授以及所有为该系列图书在中国出版而努力的人。
我提出“知识创造理论”距今已有20多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日本东京一桥大学的同事竹内弘高和今井健一与我对日本公司的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了广泛的案例研究。在进行这些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日本企业是通过“由内向外”的过程进行创新的,这有别于当时流行的组织行为主导理论,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的“信息处理范式”——一种“由外向内”的分析机制。我认为,企业应以“为社会创造更好的产品”为理念,以“创造未来”的精神实施创新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需要更明智地开展商业活动和自我管理来造福消费者。
20多年后,我们生活在创新经济时代,知识创造理论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新经济要求商业组织创造新的价值观、产品、服务或流程。在当前的动态环境中,商业组织必须在“创新”和“死亡”中二选一。此外,它们还需要比前几十年更广泛、更明智地扩展业务视角和范围,因为我们看到,社会和环境中对商业事务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的联系性与复杂性日益增强。商业组织不仅应反映客户需求或股东价值观,还应密切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问题,这些都是其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这样做给这些商业组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商业组织试图控制的要素越多,就越难达成它们的目标。那么,它们如何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呢?在我看来,答案是知识创造和知识实践。
知识创造范式为组织创新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构成的SECI知识创造模型,体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创造新知识的组织范式。虽然商业组织知道这两种知识都是必要的,但是,即使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它们也需要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让隐性知识处于首要地位。身体经验和直觉(隐性知识)等事物构成了我们拥有的所有知识的基础,我们需要时刻注意人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以及我们如何交流感知和经验以获得新的想法和产品。最终,隐性知识促使“由内而外”的创新过程得以实现。
为了积累和综合新知识,我们需要一个“创造的空间”。我们称之为“场”(Ba),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提出的。在场中,人们有意识、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人际互动和环境互动产生新的知识。“场”是一个创造互动的临时空间。为了创造成功的场,我们通过关心、爱、信任和彼此接受建构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对“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
[1]
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主体间性使我们能够最有效地分享我们的隐性知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