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2020年5月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主管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市出版协会
编辑出版发行:上海书城杂志社有限公司
出版人:李 爽
荣誉编委
王安忆 王晓明 冯 象
江晓原 孙国忠 李 炜
何怀宏 张信刚 张隆溪
陈子善 陈思和 范景中
郑培凯 黄育海 葛兆光
蔡 翔
执行编委
李庆西 沈奇岚 郁喆隽
顾红梅 黄 韬 彭 伦
戴 燕
(以上按姓氏笔画为序)
编委会主任:陈启甸 李 爽
主编:黄 韬
执行主编:顾红梅
编辑部主任:齐晓鸽
运营部总监:陈 屹
责任编辑:齐晓鸽 钱 斌
执行编辑:王倍倍
责任美术编辑:达 醴
活动策划主管:吴 妍
发行部
电话:021-64262281
传真:021-33973870
国内统一刊号:CN31-1662 / 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5541
广告经营许可证:3101034000017
印刷: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联系电话:021-66027715)
国内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
国内订阅:全国各地邮局所邮发代号:4-516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39信箱)
版权声明:我们已经努力核实本刊所使用图文的版权人信息,若有遗漏,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下一期中作适当说明。
所有图文版权均属本刊所有,未经本刊书面允许不得转载,本刊保留一切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已建立数字化期刊,本刊及本刊合作机构通过光盘、网络、手机等载体传播本刊论文,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有异议,请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目录
|编辑部札记|
自来芡
历史情境与现实关切
秋风五丈原
狩野山雪《长恨歌图》解题
这个感觉,能听到京都冬夜的钟声
说王维《终南山》
“朝廷舍臣,非臣舍朝廷”
|书间道|
记忆,经验与思考
《悲歌》漫谈
克莱尔·吉根的梦幻蓝
解码爱丽丝
特德·姜的自由意志使用指南
神圣城堡与僭越之人
《亨利六世》的原型故事
小事情的史诗
爱的骊歌:阿波利奈尔与他的《醇酒集》
“生活因你而火热”
书写历史与书写自己
走出“文学时代”
|编辑部札记|
自来芡
郁喆隽
在非常时期里,没了外卖和下馆子的机会,每天都在想办法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于是君子进庖厨。某日做饭,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段留学往事:一次请德国室友尝白菜肉丝炒年糕。他吃后赞不绝口。问原料为何,答曰,白菜、肉丝、年糕。问佐料为何,答,料酒和盐。但他料定绝不可能只此,我必定有神秘佐料不肯示人。解释了半天,只得搬出形而上学来:我国饭食讲求配伍。所谓配伍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神秘佐料就是肉丝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在高温下与年糕中的淀粉、料酒中的酯和醇发生奇妙反应的产物——“自来芡”。室友如获至宝,拿出小本速速记下……其实他若不追问,本来也没有这番认识。
勾芡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烹饪手法——在菜将要做成的时候,加入淀粉使得汤汁浓稠。很多菜都需要勾芡,例如麻婆豆腐、蚝油生菜、鲍汁鹅掌、松鼠鳜鱼、咕咾肉、酸辣汤等。勾芡的原理并不复杂:淀粉并不溶于水,但是遇热后糊化为胶体,获得了额外的吸附能力,而且能形成光亮的色泽。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 ·用纤顺知》中说:“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做团而不能合,要做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此纤义也。”这里记载的是清代通例。另一说认为,“芡”指芡实,即鸡头米,古人将它晒干碾碎来勾芡。但芡实属于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因而产量有限。
若考察历史,勾芡原本不用粉,最初都是自来芡。这一手法起源于中原地区,到了宋代已经很普遍。据传早在上古时代,彭祖(篯铿)就用野鸡、海盐、梅子和稷米煮烂做成雉羹,献给尧帝。当时还没有将谷物粉碎提取淀粉的技术,但这样混合烹制其实就起到了勾芡的作用。如今豫菜中的“扒菜”讲究不用淀粉勾芡,而是追求汤汁自来黏,糖醋鲤鱼就是其中一例。其他菜系中也常用勾芡,可以说做到了雅俗共赏。北京炒肝会用勾芡,而且一些老店坚持一锅勾一锅,不能提前做好,以免稀澥。本帮浓油赤酱的“红烧”也就是用酱油、植物油、动物油脂、胶原蛋白和白砂糖形成的自来芡。
可以说,如果原料妥当,烹饪得法,得芡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今人却将加粉当作定势,实为本末倒置。所以袁枚说:“一涉粉饰,便伤至味。”(《随园食单 ·色愁须知》)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情境与现实关切
——
与袁一丹谈
治
学与写作
赵 园
袁:
您这一辈学者大多有多线作战、游动作战的能力,您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跳到明清之际,再折回当代史,这三块研究领域看似不搭界,却又有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及材料取向。您是如何顺利完成研究领域的大跨度切换的?
赵:
你所说的路径并非出于事先设计。三块看起来互不关联,事实却不尽然。每一次转场前,都为新园地的垦殖准备了条件。关于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向明清之际,我已经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后记及《寻找入口》等文章中写到,不再重复。那是一种基于个人情境与条件的选择,不宜推广。不断尝试着寻找出口与入 口,是年轻学人也不妨做的。
关于我的学术工作,史学工作者李夏恩有这样的说法:“当她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某一个学术写作后,她便会开启自己头脑中的忘却机器,把曾经浩繁的档案柜瞬间腾空,以便盛放新的学术研究的资料。”“赵园这种‘喜新厌旧’的善忘脾性让人既钦羡不已,因为她可以如此轻易地出入不同的研究领域;也让人叹息不置,因为她竟然如此轻易将一个已然如此熟悉透彻的话题抛诸脑后,从此不再闻问。”(见氏撰《学者赵园:没人喝彩,从不影响我的兴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17日)其中有洞察,也有误解。无意中读到英国评论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的话,像是与这种经验有关,“人通过写作摆脱了兴趣;因某种兴趣而写作,写作也将耗尽那种兴趣”。至于我自己,尽管一再“清仓”,所有做过的题目,处理过的议题,相信都以某种形式在脑际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书城杂志2020年5月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