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长篇小说》2016年第6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古今海龙囤》
叶 辛
第一章:现代
1
2
3
4
5
第二章:明代(1600年)
1
2
3
4
第三章:当代
1
2
3
4
5
6
7
尾声
《从未走远》
余 红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好大事》
季 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古今海龙囤》
叶 辛
第一章:现代
1
所有的事情,黄山松都是全权委托姜川出面做的。和碧沙湾乡取得联系,请碧沙湾寨子上出工出力,姜川说他只是顺路拐到碧沙湾来,一趟就谈成了,举手之劳。
没有人晓得,捐建这座石桥是他黄山松出的钱。
对姜川,黄山松说得很坦率,捐建碧沙河上的这座桥,是怀念他插队落户在碧沙湾寨子上的女友齐雁雁,发大水时,雁雁涉水过河,被突发的山洪卷走了。这事儿当年传遍了碧沙河周围的村村寨寨,姜川是知道的。姜川说他是条汉子,事隔这么多年,齐雁雁的兄弟姐妹都把她忘了,黄山松还能记得她,说明他有情有义,就凭这一点,姜川也心甘情愿为黄山松跑腿。
黄山松知道,其实姜川是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的。论收入,黄山松还不如姜川,姜川在做生意,酒生意。黔北遵义这地方,除了因遵义会议有红色文化,还出酒,别说茅台酒了,董酒、鸭溪窖酒,还有很多仁怀市里推出的茅字头的酒,台字头的酒,多了去啦!姜川就是做这一层次的酒的,酱香型,沾了茅台的名气,他也赚了不少钱。而黄山松呢,在上海街道里的文化中心,当一个专职的书画教员,讲好听点就是个文化人,平时的工作由文化中心主任安排;实际上就是个打杂的,但凡和街道上的文化沾点边的事儿,都让他干。布置个会场啊,写个横幅啊,组织美术展览啊,送春联到基层啊,乃至文化中心举办名人讲座,让居委会、街道里请观众耳熟能详的沪剧明星、京剧票友、电影演员来和大家见面,都是他的事儿。这些年里上上下下重视文化,文化中心组织茶艺表演,同时展示茶文化,应离退休老年居民的要求,举办书法班、绘画班、古筝班、舞蹈班,外请老师,也都是他的事儿。
世纪之交,他毕竟年近五十了,工作中还能充分利用文化中心的资源,和方方面面的文化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街道的文化中心,能开出的讲课费不高,超出标准必须报批,而他有时请到的名人,档次甚高,给人家一点点报酬,他都说不出口。但他能想出办法从其他渠道补偿人家,比如美术大家举办展览,书法高手举办从艺40周年、50周年展,在外租借场地费太高,他就和主任、副主任讲:“这些都是有点名望的大家呀,人家帮过我们的忙,不嫌我们基层讲课费低,我们在人家需要时,也给人家一点帮助啊!”
主任、副主任都是明白人,文化中心的展厅,空着也就是空着,平时提供给人家跳个舞、开个会、上个课,能收几个钱?一口同意了黄山松的建议。美术展览举办了,书法大展搞过了,社区报、区报,甚至市里的大报、电台、电视台都发了消息,网络上及时有了报道,街道社区也沾了光,各方面都满意。书法家、美术家满足了心愿,给文化中心留下一件两件作品,挂在墙上,显示了文化中心的品位。有社区群众看到,惊讶地说:“呀,这么有名气的画家作品,拍卖价很高的呀!”
还有人说:“以后缺活动经费了,拿一件去拍卖,钱不就来了嘛!”
有一次举办拍卖知识讲座,拍卖行来的老师看到会议室、走廊里的书法、美术作品,也点头说:“其中有几件,可以参加拍卖的。”
黄山松没想到拍卖这样的冷门行业,开办讲座时会来这么多的社区群众,会场里济济一堂,座无虚席。来得晚的群众,有的倚着墙,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听完讲座。
到了提问环节,争先恐后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让拍卖行来的老师都吃了一惊。直到黄山松说:“既然大家这么欢迎,我们还可以请老师再来。”讲座才得以结束。
事后,在黄山松建议下,文化中心举办了拍卖知识和鉴赏的系列讲座。
正是在你来我往的接触中,黄山松和拍卖行搞熟了,并应他们的邀请,去看了国拍举办的几场档次很高的拍卖会。
在那一场难忘的拍卖会上,一件拍品激起了黄山松内心的波澜。
黄山松之所以能在街道的文化中心当上书画教员,是因他自小喜欢写写画画,写得一手好字,画出的画也能被称为作品。“文化大革命”时,才十三四岁的他抄出的大字报,不但同学说他的毛笔字写得好,连老师也说不看内容看这字也舒服。“上山下乡”刚刚来到碧沙湾寨子插队当知青时,公社里下通知,偏远的村寨上也要搞“红海洋”,知识青年们都接到了用红颜料写几条大幅标语、口号的任务。好多知青的字写得像“蟹爬”,不敢也不想露丑,情愿把写标语口号当出工赚的工分让给他,请他写,说他的字才能显示豪迈的气概。另外一个光荣艰巨的任务,也落到了他的头上。
晒谷坪大院坝迎面朝东的集体粮仓,有一堵偌大的山墙,石灰刷的墙,太阳光照上去,雪白雪白的。公社革委会的主任下到碧沙湾寨子上,看到了,眯缝着眼睛想了想说:“要在这堵墙上画个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碧沙湾大队在这次的‘红海洋’活动中,就能得全公社第一。”
领导的话就是指示啊,可碧沙湾大队哪有这样的人才呀?
党支部和大队革委会开了联席会议,扩大到每个生产队、每个村寨的正副队长参加,看乡间哪个寨子上有具备绘画才华的人。有人提议说,这等事,找知青干,他们中肯定有具备这种才能的人。
不用说,这种事自然而然就落到了黄山松头上。
知青们都为黄山松捏一把汗,黄山松的字写得好,远近闻名;他能画几笔,大伙儿也晓得。可是这回要画的,是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啊。这堵山墙那么高、那么宽,一幅头像,比一个真人还要画得大哩,他能行吗?
生产队长交任务时,问他:“给你10个劳动日,100个工分,能画出来吗?”
他笑着说:“我试试吧。”
“不是试,答应了就得画出来。”生产队长一脸严肃,“这可不是戏玩意儿,这是政治任务,公社交到大队,大队开了多长时间会才定下来的。你给我一个准信儿,行还是不行?”
生产队长以为他要讨价还价,准备再多给他5天,谁知黄山松点头说:“行啊,我答应下
来。不过你们准备的颜料不够红,要买牌子好一点的。”
颜料专程从遵义给他去买回来了,毛主席身穿军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十月·长篇小说》2016年第6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