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的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嘉宾:黄灯 温铁军 何慧丽
主题:“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的事
   ——如何直面亲人?乡土写作的困境与突破
系列:理想国人文讲谈录
2017年2月25日
地点:北京单向空间
如何直面亲人?乡土写作的困境与突破
移民不能解决中产阶级面对的困境
不能因为自己不在底层生活就对它漠视
中国没有“一个农民儿子眼中的什么什么”
今天我们遭遇的一切问题,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体内心的丑恶
青年人的出路在哪里:买房,还是“回家”?
大地上的亲人
作品信息
作品选读
自序 用文字重建与亲人的精神联系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村庄文化的根及80年代的日常生活
后记 回望我家三代农民
【讲座精华】
如何直面亲人?乡土写作的困境与突破
移民不能解决中产阶级面对的困境
黄灯:
在《大地上的亲人》这本书之前,我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存在,之所以被大众知道一点点,主要是那篇《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篇文章涉及的问题是我们都关心的农村问题。这是一个公共的问题,并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问题。文章出来后有认同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
质疑的声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说我写的是个案。有人对我说,你们湖北的农村那么穷,但是我们那里的乡村很富裕,我们中国这么大,你不可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文本把复杂的境况表达出来。我特别能理解这种观点,这是反对的声音中最多的一类,也是很有道理的一种质疑。
还有一种质疑是说我太悲情了。说你们文人就是这样,过于煽情,今年这个论调尤其多。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这不是我们故意去悲情,而是我们经历的真实生活就是这样的。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有没有责任把真相表达出来呢?我那篇文章跟“返乡体”其实没有关系,并不是过年的时候写的,在过年时发表并引起热议完全是一个巧合。我写的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农家近二十年来的真实命运,我做的是一个家史的梳理。
我非常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最真实的一个感受,在这本书的前言和后记里我也都提到过,那就是我写这本书最重要的动机——我希望和我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人建构一种文化上的关系。知识界应该有人清理这个问题,我自己也需要清理这个问题。用通俗一点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我们以前都说要“先富带后富”,农村滋养了这么多人才出来、提供了那么多资源,那现在,我们这帮人进城之后,是不是应该回馈还留在农村的亲人们?
我内心还有很多这种东西在牵绊着,中产阶级面对现在的困境,最基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移民,但是我觉得移民真的不能够解决问题。你跑了以后你的亲人怎么办?并不是说你跑到国外你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呼吸到好的空气、有安全的食品,就意味着你所有的困惑都没有了。我觉得这条路不见得像想象中那么完美,还是有别的路,比如我们是不是应该留下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生存的土地,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不能因为自己不在底层生活就对它漠视
黄灯:
我本人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做当代作家评论,我明显地感觉到现在很多作家的生活越来越同质化:99%的作家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大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毕业后马上能够开始所谓的中产阶级生活,有自己交往的圈子、有相应的资源,比如说内部评论的圈子,固定投稿的杂志圈子,各种利益团体很快就能够形成,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异质化越来越强,转型期激烈的冲突、矛盾,似乎很难进入作家的视野,不同的人群,生活的圈子隔膜得特别厉害,这是我感受特别强烈的一点。我的堂弟是出生5个月就没妈的人,总是生活在最底层,遭受了很多很多伤害……他一个人在外地、没有太多钱,但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买了礼物来看我,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对我来说真的类似鲁迅在日本仙台看了幻灯片那样的意义,从那一周开始我就反省自己在干什么。他知道去关心他的姐姐,可他的姐姐,也就是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坐在非常舒服的房间里面,整天写一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论文,然后还自以为很高明?
写这个作品,首先是记录自己的一些经验,问问自己敢不敢直面自己的生活,敢不敢直面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你原来那些生活是可以给你换来利益的,但是跟别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应该说这个坎儿我过了很久很久,过了好多年,直到堂弟来看我的这个偶然事件以后,我才彻底醒悟过来。
何慧丽:
“我出生在秦岭山脚下、黄河岸边”,从小我们那边小孩子写作文都写这两句,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到四十岁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小的时候上过树,捉过知了,也下过河捉鱼。大家知道河里的鱼是很难抓的,但是我总结了一套办法能把它捉住,那就是把鱼赶到沙子里——鱼身上是黏的,在水里特别光滑,但只要把它赶到沙子里就好下手了。我小时候也上过山,秦岭山没有路,有路也是羊肠小道、羊牛踩出的路,经常是在山坡上自己找路、开辟出一条路走下来。我也放过牛,家里有头老黄牛,一村五六十头牛,小孩子必须去放牛,我记得一放学就放牛。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六岁开始读一年级,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在村里面,初一到初三是在镇里面,高一到高三是在县里面。我考上武汉的大学,背着包拿着火车票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终于飞出去了,后来发现坐火车之前的这十多年给了我无穷的滋养。
温铁军:
我跟两位都不一样,我是一个典型的城里人,从小在北京长大,父母都是解放前在北平上学的学生。《北平无战事》里面搞民主运动的学生,他们就是那些人。我母亲是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又上不了学又挨饿的那种。我父亲当年是辅仁大学的,参加了学生运动,最后上了黑名单跑到解放区去,随着解放北平,进城后就参加了人民大学的组建工作,他们算是人民大学最早的一批教师。
我不仅是一个典型的城里孩子,而且生在学校、长在学校,上的又都是人大附小、人大附中这种当时比较贵族化的学校。按说我应该最中产阶级化,是最不属于农民阶层的人,最不知民间疾苦。但十几岁的时候我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还有“上山下乡运动”,因此,我们这一批人,所谓老三届,初中三届毕业生,高中三届毕业生一千多万人都下乡了,这样,十六七岁的我真的进入了“下层社会”生活。
在此之前,我在北京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被大院圈起来,连和北京市 ............

书籍插图:
书籍《“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的事》 - 插图1
书籍《“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的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之后的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