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记-张允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昆曲日记》序
允和表姐的遗著《昆曲日记》将要出版。表姐夫周有光先生命我写一篇序,把一部分稿件托人带给我读。这些稿本一部分是1956年9月14日到1958年8月17日的。另一部分是从1978年11月18日到1981年12月29日的。读这些日记,给我的感受好像是和表姐对坐长谈一般,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允和表姐自幼爱好昆曲。曾登台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茶叙》《西厢记·佳期》等等。中年以后,有时还演丑角,如《风筝误·惊丑》。但又不止于醉心演出。她的精力的更大部分是为喜爱昆曲的人做许多别人不耐烦做的事。如1956年与俞平伯先生共同创办北京昆曲研习社,1979年为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而奔走呼吁,从向文化部、文联提出申请到租借场地、服装,到准备曲社活动时用的签到簿、茶叶等等,可谓事无巨细。许多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曲友大概都会记得,当年每逢演出时,允和表姐总要在家里烧一两样可以凉吃的点心,带到后台。为了昆曲的抢救保存不遗余力,这句话用在允和表姐身上是最合适的。
日记中所记载的人差不多我都认识,所记载的事情差不多我都知道,并且其中屡次出现我的名字。例如,1980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正常活动后的第二次公演,她记载了全场节目,最后一出《麒麟阁·激秦三挡》朱家溍演秦琼。并且记载着这一次的公演中,最小的演员是《游园》里演春香的樊翠云,是15岁的初中生。最大的是演秦琼的朱家溍,今年67岁,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还有我的名字前加两个字的评语“亏他”,言《三挡》是一出难度很大的武戏。我记得,这一次演出的次日我就离开北京到武当山去作地面上文物考察,一个月以后才回到北京。从那时起我知道允和表姐写日记。因为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北京晚报》刊载一篇吴小如先生介绍我们演《麒麟阁》的文章,她给我看,我看完以为是给我的,就揣起来,她说:“你不要拿走,我还要跟我的日记一起归档。”我才知道,她的日记是含有“档案”性质。这张报纸属于附件,所以要“归档”。她对于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演出实况照片、说明书、通知单、有关的来往信件、录音带、录像带,这些统统归档保存。在《昆曲日记》里肯定还有大量如同这张《北京晚报》一样的附件,同样都是珍贵难寻的历史记录。
《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朱家溍
2002年10月27日
目录
《昆曲日记》序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读《昆曲日记》
待等时来风便——写在《昆曲日记》即将出版之际
一
二
三
四
五
日记正文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曲人名录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永远不落的彩虹
奇人奇书
后记
跋
张家世系图
周家世系图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读《昆曲日记》
记得1999年2月1日张允和老师写信给我说,她已整理完成了《昆曲日记》和《俞平伯昆曲年谱》二书,并分别交给浙江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准备出版。同时,信中又郑重地告诉我,这两本书出版后的版权归北京昆曲研习社所有。读了这封来信,我深为张老师继承发扬昆曲艺术的精神和对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挚爱所感动。五年过去了,如今《昆曲日记》一书即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周老(有光先生)命我写一序言,可张老师却已仙去,不及亲见,真是遗憾。睹物思人,见此校样,张老师平时的音容笑貌又一一浮现在眼前,思念之情不觉倍增。
张老师出身江南名门、教育世家,自幼受家庭的影响,酷爱昆曲。张老师从十二三岁时开始学昆曲,由全福班名旦尤彩云开蒙,以后又先后受教于全福班老艺人沈盘生、徐惠如等。因此,张老师在昆曲艺术上,有着极其深厚的功底和造诣。20至40年代,张老师活跃于江南姑苏曲坛,是当时苏州“幔亭”(纯女子的)曲社的基本成员。50年代初,张老师迁居北京后,即积极与北京曲家联络,切磋昆曲艺术。1956年以俞平伯先生为首的一批昆曲爱好者,倡议成立北京昆曲研习社,在整个筹组过程中,张老师是积极的参与者。这在《昆曲日记》的第一部分——1956年9月至1958年8月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述:1956年7月发起筹备,8月19日召开成立大会,10月由文化部正式批准。研习社成立后,张老师当选为历届社委,负责曲社的对外联络和宣传工作。在俞平伯社长的领导下,张老师为曲社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
1964年,由于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北京昆曲研习社停止了活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此期间,曲社活动虽无奈停止,但张老师对昆曲艺术的热爱,对继承发展昆曲事业的责任心则丝毫未减。“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1977年初,张老师就到南京、苏州寻访昆曲“全福班”的影尘。这一情况,请大家读一下张老师写的《江湖上的奇妙船队——忆昆曲“全福班”》一文(发表在《社讯》上),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昆曲艺术与昆曲事业的深情,任何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之后,张老师又积极联络当时在京的原曲社社员,联合签名,向北京市文化局申请恢复北京昆曲研习社。这在《昆曲日记》的第二部分——1959年8月19日和1978年11月17日至1985年12月的日记中有详细记述:1979年8月8日成立复社小组,10月11日曲社被批准恢复。其时,俞平伯先生以年事已高,辞不再任社长之职,于是在社员的一致推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昆曲日记-张允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