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对于很多欧洲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军事对抗和外交角力最终走向了一个苦乐参半的结局:当然,乐的是,纳粹德国战败,但苦的是,苏维埃政权挺进欧洲大陆。尤其是东欧人,对他们来说,战后苏维埃政权的统治比之前纳粹对欧洲的控制影响更深远,在他们的历史意识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记。对西欧人来说,无论是被德国人占领的,还是与之结盟的,由于纳粹给人留下的印象太过惨绝人寰,结果西欧人对德国人的姑息纵容、与之共谋的行径都轻易被人淡忘。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本书显得尤为重要。这不是今天大多数欧洲人想要记住的战争,也不是浩瀚的军事和外交史料中所分析的战争。
伊斯特万·迪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赛斯·洛荣誉教授(Seth Low Professor Emeritus)。他撰写了大量研究哈布斯堡王朝末年的作品并屡屡获奖。但是,迪克对“二战”也显示出了持久的兴趣,他把“二战”作为案例来研究欧洲人身上的社会和道德秉性。他与托尼·朱特(Tony Judt)以及扬·格罗斯(Jan Gross)合作编写了一本研究战后欧洲报复性司法的著作,极具开创性。他还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和《新共和》(New Republic)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评论文章,探讨关于大屠杀、合作和抵抗等话题的最新文献,其中很多评论文章都在他2001年的《文集:希特勒的欧洲》中结集出版。在战争所带来的道德和伦理考验中,欧洲人表现如何?如果是法官来宣判,通常会给被告定个有罪或无罪,但迪克没有以一个法官的口吻给出最后判词。但是,当读者放下书本,会感觉到书中控诉的立场更强一些,而辩护的立场弱化了很多。不过,当今欧洲人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替战时欧洲辩护,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甚至连德国人都开始标榜自己也是受害者,而不仅仅是肇事者。
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这可能来自他青年时期在战时匈牙利的经历,他曾经在强制劳动营待过一阵子,也见证了布达佩斯围城战,一直到战争结束。但是,这股热情从未妨碍他对事实的高度尊重,事实主宰了历史的选择。他常常会问读者: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波兰穷苦农民,犹太人乞求你把他们藏起来,你会怎么做?或者,你是一个失业的挪威青年,吉斯林(Quisling)政府鼓励你加入党卫军(Waffen SS),你会怎么做?又或者你是一名抵抗的塞尔维亚战士,一边是德国占领的恐怖,另一边是共产主义游击队的虎视眈眈,你被夹在中间,又该怎么做?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官员,当时的荷兰在纳粹统治下秩序井然,你会怎么做?你会高效且尽责地为纳粹奉上犹太人的名单吗?名单上的人最终会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从地球上抹掉。他甚至让我们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德国占领者的位置上。如果你是一个身处意大利(或法国,或波兰)的纳粹德国国防军(Wehrmacht)官员,日日面对袭击和爆炸,让你的士兵死的死、残的残,危害着你的军事行动,你会怎么做?你会下令处决平民或囚犯作为报复吗?如果会,到底处决多少才能浇熄怒火而又不过火?
在迪克对战争的演绎中,个人面临的两难境地也折射出战时高层政治的自私自利。拿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Nazi-Soviet Pact)来说,为了从德国在西线的战事中获得潜在利益,并把波兰东部领土(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纳入自己的版图,苏联在条约中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反法西斯这一原则。等到纳粹打败了波兰人,夺取了华沙,苏联才入侵波兰东部。苏联在占领波兰东部期间,杀害了22 000名波兰军官和文职官员,把他们的家人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营地;流放的人数就更庞大了。当波兰官员问起那些军官的下落时,苏联官员起先说他们一定是取道中亚离开波兰了,之后又把这起大屠杀的罪名怪到纳粹头上,直到苏联几近解体的时候,还否认自己与纳粹共谋。当然,这些自私自利的举动,并不足以呈现那份残忍的秘密协议全貌,正是这份协议默许斯大林把波罗的海国家和比萨拉比亚(现大部属于摩尔多瓦)并入苏联。
又或者,我们可以想想战时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国家都宣称忠于和纳粹德国的盟友关系,但同时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机会很多)去攻击和破坏另一方的努力,希望借此夺取在他们心目中本应属于自己的领土。事实上,迪克告诉我们,纳粹的军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欧洲大陆的一端挺进到另一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些潜在的对手不愿意放弃内斗去一致抵抗纳粹的威胁。一言以蔽之,欧洲人宁愿姑息德国人在欧洲为所欲为,也不愿意放弃与邻国之间鸡毛蒜皮的争斗。东欧如此,低地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也是如此。法国,按理说是军事强大的国家,应该准备好为国家主权殊死斗争,却竭尽全力去取悦纳粹占领者。维希法国(Vichy France)是傀儡政府中几近完美的典范,在维希政府治下,被占领的巴黎地区轻轻松松地让德国人感到宾至如归。
迪克讲述的是具有启示性的“战时故事”,极具讽刺意味,而故事里各国自私自利、虚伪的面孔,也不过是冰山一角。例如,奥地利人可以算是希特勒最热心的支持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一些关键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岗位上任职,服务于纳粹。但是,在1943年10月签署的《莫斯科宣言》(Moscow Declaration)中,同盟国将他们列为纳粹的第一批“受害者”。爱好和平与务实的丹麦人与当地的纳粹官员共同筹划和组织了对丹麦犹太人的海上营救,令他们免受摧残。但是,丹麦人却是纳粹德国的正式盟友,甚至在1941年11月加入过《反共产国际协定》(Anti-Comintern Pact)。
在西欧,德国军官和纳粹官员有时候很克制检点,甚至可以说高贵优雅,超乎我们对占领和战争时期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