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9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施展送来他的大作,希望我给他的新书作序。
施展是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组织的学术共同体“大观”团队的成员。我2007年应邀担任世观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那时我就提议研究院要发现、扶持青年研究人员,组建有持续性的青年研究团队。“大观”团队自2008年开始运行,就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持续研究,包括重新认识中国的周边世界,重新理解中国成长的世界历史意义。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大观”团队近期的研究重点,落在了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向现代国家转化的历史过程的研究上,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国家理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大观”团队的年轻人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未来的世界秩序是由中国加入这个秩序的过程所塑造的,中国的成长与转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我非常欣赏和支持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也是符合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奋斗历史的。
施展在“大观”团队中,非常用功,多次深入到实际工作当中,览群书,行列国,积累了见识,逐渐形成了有他自己特点的一系列见解。现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把这些观点系统地扩展为约50万字的一部专著,值得庆贺。
在此书中,施展试图在一种新的全球史视野下,重新理解传统中国以及以中国为文明核心的东亚世界的历史;并把这个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相遇作为伟大的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他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及其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世界观念,促使中国的现代化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高速成长,中国力量正在融入并重组世界秩序。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个宏大历史过程的内在机理。看得出来,作者有意避开了传统或经典的通史叙述方式,而以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秩序演变为线索,以秩序构成诸要素的分析作为全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气象壮阔的论述格局。当然,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通史,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著作;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在大时代进行大构想的一个可贵的尝试。
无论如何,世界已处于根本变化之中,互联互通,人工智能,亚非几十亿人民蓬勃发展,此长彼消,旧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瓦解,新的世界观国家观正在走上前台,引导全球秩序的新格局。对于这种新格局的认识,需要有新的理论努力和勇气。正如傅莹同志在今年的瓦尔代会议上引征施展的观点后所言:“超越地缘政治既是中国发展的切身体会,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未来,世界各国应该携手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退回到地缘博弈的格子里去。”
施展在书中提出一系列设问,也提供了相应的回答。其中肯定会有很多会引起争议和讨论。我一向支持这样可以引起讨论争议甚至批判的文章,这样我们的思考才可以精进。当然同时我也希望施展要不断修正发展自己的思考和理论,因为这部著作的主题甚为宏大,应当在争议讨论中发展,以虚心求真务实的态度持续研究下去。期待以后还可以看到修订版。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判断。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不仅要求执政党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针路线,还向我们中华民族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的任务。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一个民族的新的理论思维就是这个民族青年一代的理论思维。我这一代人,饱经国运沧桑,目暏历史曲折,深感理论思维薄弱,民族尚处追赶途中,容不得半点骄傲与松懈。万望青年一代学者,屏息聆听历史的脚步声,苦思冥想,深思熟虑。伴随着国家强盛,民族也达致理论成熟,这也正是施展在书中所提到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双重含义吧。
[1]
 瓦尔代会议是俄罗斯组织的年度国际学术会议,2017年已是第十四届。普京总统参加了历届会议。今年傅莹同志在会上做了题为《要冲突还是要合作?超越地缘政治思维》的发言,并在发言中引征了施展的观点。​​​​​​​​​
导言
十字路口的大国与历史热
最近几年,中国兴起了历史热。图书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从各种视角重写中国史的著作,既有国人的著作,也有译著;既有传统式的史学著述,也有跨学科的历史研究,并且往往都出人意料的大卖。
实际上,历史热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揆诸世界历史,一个迅猛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造成所处体系的深刻变迁,过去所习惯的参照系不再起作用,基于该参照系所设定的国家目标也会失效;于是,它无法再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往往会陷入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它懵懵懂懂地走到了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在这个路口上,倘若它能够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理解到自我与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就能够将其庞大的力量转化为对世界的建设性力量,并真正成就自己的世界历史地位;否则,它将浪费自己所经受的苦难。为了真实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以避免糟糕的前景,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国往往都会关注历史,它们渴望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理解,来廓清当下,构想未来。
这种身份焦虑的化解,无法简单地通过对于某种价值理念的表述及追求而完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自我身份,要基于两种理论叙事的构建:一是政治哲学的叙事,它会为该政治体确立其所要追求的正义之目标;一是历史哲学的叙事,它会确立该政治体的认同边界,确认何者为自己人,何者不是自己人。两种叙事加在一起,才会带来政治体的精神凝聚力。单纯依靠政治哲学的价值表述,无法回应共同体的特殊历史处境;单纯关注历史的特殊性,则无法理解共同体与世界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当下中国的身份焦虑,实际上表达着对新的历史哲学或者说新的历史叙事的渴求;人们渴望通过对于中国各种特殊性的统合性叙述,来寻找中国通达于普遍性的根基,以化解对内对外的各种精神紧张。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回答“何谓中国”这一问题。这样一种新的历史叙事,直观上呈现为对过去的重述,实际上是在勾勒未来的方向;换言之,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就是未来学。
要构建新的历史叙事,首先需要有对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的理解。只有基于对特殊性的深刻理解,才能把握其在普遍性当中的结构性地位。那么,中国历史的根本特殊性在哪里呢?
本书认为,它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中国是一个 ............

书籍插图:
书籍《枢纽-3000年的中国》 - 插图1
书籍《枢纽-3000年的中国》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枢纽-3000年的中国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