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扉页
导言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及其理论
二、研究的缘起
三、研究的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五、研究资料、方法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与殖民地时期国家认同考察
一、各民族移民的到来与殖民政府的统治政策
二、殖民地时期的社会结构与国家认同
第二章 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发展
一、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转向与制度型国家认同的建立
二、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第三章 新加坡华人主导多元民族主义政策与国家认同
一、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政策的界定与发展原因
二、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政策的处理原则与国家认同
三、新加坡多元民族主义政策实践 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第四章 新加坡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一、新加坡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与 “强国家”的形成
二、“强国家”对传统社会组织的改造与新社会的建立
三、传统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第五章 新加坡经济现代化与国家认同转型
一、新加坡经济现代化的成功与社会文化问题的出现
二、新加坡构建新国家认同的尝试与挫折
第六章 对新加坡20世纪国家认同发展道路的反思
一、对新加坡国家认同发展道路的思考
二、新加坡社会结构变化与国家认同前景
结 论
参考书目
扉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1965—2000/李志东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ISBN 978-7-300-17430-3
Ⅰ.①新…Ⅱ.①李…Ⅲ.①民族问题-研究-新加坡-1965—2000Ⅳ. ①D733.9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94155号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 价 45.00元
导言
一、国家认同的概念及其理论
1.国家认同概念的界定
在我们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必须对“国家认同”这个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按照《辞海》的解释,在社会学中,认同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之间产生内心的默契。
注1

那么,什么是“国家认同”呢?新加坡学者崔贵强认为,“认同”是英语identity一词的汉译,identity原有身份、个性的意思,至于其演绎为“认同”一词则有归属感的含义。“说到国家认同,即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感情上的融合,两者浑然一体。个人把国家作为效忠对象,因此表现在个人行为上就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努力,一旦国家面临危机,个人悍然执干戈,以卫社稷,必要时为国牺牲。”
注2

日本学者尾高邦雄曾经对“认同”和“国家认同”作出过如下界定:“所谓认同意识是某一团体或组织体的成员,不仅在形式上是隶属于此一团体,而且在心理上认为该团体是自己的团体。是自己生活所依据的团体,同时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该团体的一分子的意识。”
注3

新加坡学者宋明顺则认为,“所谓认同本来是精神分析学及社会心理学用来研究自我发展过程的一种术语,它是指个人同个人以外的对象之间,产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结合关系,亦即通过心理的内摄作用,将外界的对象包摄在自我之中,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结果在无意识中,将自己认为对象的一部分,并作为该对象一部分的活动,换言之,经过认同过程之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物理上虽然分离,在心理上却结成一体”
注4

。有学者对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作了如下具体阐述:“作为一个认同于新加坡的公民,他必须自认为新加坡人,而不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或混种人;对于象征新加坡团结的国庆日、国旗、国歌、总统必须有好感及尊敬,并参与国家的事务,必要时愿意为国家而牺牲。”
注5

综合以上说法,可以理解为不管国家认同有何种定义,其最根本之处在于: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感情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并愿意与之同甘苦、共患难的一种意愿和决心。
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是初级认同。对国家具有初级认同的人,只是主观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对国家尚未产生浓烈的感情,因而不大热心参与国家的事务,甚至不闻不问。第二层是中级认同。具有中级认同意识的国民无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好,因为他们知道国家与个人息息相关。他们主动地关心公共事务与国家前途,并积极参与有利于人民与国家的活动。第三层是高级认同。凡是有高级认同意识的人都具有浓烈的爱国思想。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惜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一旦国家面临外来侵略,则毫不犹豫地执干戈、卫社稷,虽死不足惜。
注6
2.国家认同的形成
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方式,按照学术界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即“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
注7


“族群认同”指的是一个人由于客观的血缘连带或主观认定的族裔身份而产生的一体感。譬如犹太人在千年流离中,靠的就是族群认同来维系其共同体的存在。中国的侨民移居世界各地,有许多人仍自命为中国人,甚至要求下一代也不能忘掉自己的祖国,其主要的根据也是族群认同。当然这种认同的客观基础有时很薄弱,但族群一体感借助文化认同的力量是可以被“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文化认同”指的是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在东西方文明中,只要是历史绵延久远的国度都会有很强的文化认同,如中国、印度、英国、埃及等。文化认同通常是依附于一块范围固定的土地而发展起来的。在祖先开拓过的地方,后代子孙继续繁衍,源远流长,久而久之自然形成各种礼俗、文学、行为规范等。即使个别成员远离故土,仍然不易忘怀这些自幼深受熏陶的文化记忆。但是,由于集体的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内是可以进行主观建构或重新建构的,因此,文化认同有时也会面临变迁或割裂的情况。
“制度认同”指的是一个人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而产生的政治性认同。如果说文明古国靠的是文化认同来维持成员对该共同体的归属感,那么对于那些没有文化传统的新兴独立国家而言,就只能靠合理完善的制度凝聚国民的民心,形成向心力了。具体而言,这种认同的基础在于宪政制度、基本人权保障 ............

书籍插图:
书籍《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 - 插图1
书籍《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