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艺术史伍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中国画”的产生与思想背景
“中国画”的背景
美术史学与日本影响
传统主义者
陈师曾
作为思想风气的背景
“中国画”的产生与思想背景
林纾 《山水》 (局部) 中国画
“中国画”的背景
金城 《秋山雨后》 纸本水墨设色 118cm×42cm 1924年
金城 《山水》 中国画 68.7cm×26.7cm 约20世纪20年代
美术革命已经全面触及传统的书画领域。一开始,人们困惑不已,很多人认为中国绘画已经衰微。什么是衰微?1917年,刚过六十岁的康有为(1858—1927)表述了这样的看法:“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康有为没有说出他心目中的“衰败”究竟有什么具体的表征,但是他表达了对苏东坡、米芾这类文人的绘画的不满。1904年,康有为到了意大利,当他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他的理解是西方画家在求“真”,而中国画家不求“真”。康有为在他的《物质救国论》里关于拉斐尔——这是早期清政府外交官薛福成访问欧洲后在他的《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里赞美过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绘画的“阴阳景色,莫不逼真”的表述让人感觉到,这位从事变法的政治家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异常重视。鉴于对视网膜真实的感知与理解,康有为要人们相信:“今欧美之画与六朝唐宋之法同。”这还是一般视觉经验上的类比与认同的结果,简单地说,康有为认为写实绘画才是有价值的。不过,康有为似乎有失孔子思想隐含的体统,“逼真”或者物理感知上的“真”究竟有什么意义?自宋元以来的书画家大多没有追求这样的真实,但是这没有影响直至晚清之前卓越书画的产生。显然,康有为完全不去顾及自两宋以来绘画领域开始渐渐形成的“士气”或者儒家关于“理”这类哲学概念的理解,的确,偏于物理世界的色彩与造型在具有儒家思想与不同程度老庄思想的文人看来是俗不可耐的。按照康有为对“士气”的批评和对院体界画的推崇,我们可以知道,他关于绘画的看法仅仅来自感觉经验而不是西方的科学。更有可能的是,在康有为的内心,对西画的引进可以构成政治变法的手段与工具,因为经世哲学的基本内涵就是改变现实世界。
1
康有为像
如何理解中国画家在面对西方艺术时表现出极端的不情愿?这不仅要从中国过分悠久的历史所形成的趣味惯性上去判断,来自思想文化内在的封闭性结构导致了艺术家难以将中国传统书画与西方艺术进行结合。尽管蔡元培从官方的立场上大力推广欧洲的美学思想,但是,在政府机构里,仍然有很多习惯于传统书画的官员因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教养而对西方艺术不以为然。
在晚清画学中,“中国画”这个词更多地是中国的绘画——“中国之画”——的意思,直至满清政府被推翻,都市的大街小巷里透露出更多“西洋”气息的时候,与“西洋画”相应的“中国画”、“国粹画”这样的词才开始为更多的人接受。早期文献有这样的表述:
年月日,我说不清楚,总之自有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之日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所学习而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譬如有洋货而后有国货之名,有洋文而后有国文之名,初固无轩轾于其间也。自国粹家兴,始也以保存国粹为己任,继也以保存国粹为提倡,于是国粹便涨了价,甚至连“国糟”也涨了价了。国画之在今日,本是“一团糟”的,然而因叨了国粹家的光,也似乎成为国粹了。
2
可是,当1917年“改良中国画”的口号出现,并且不断见到“国粹画”(《新青年》、天马会文献及其展览中有“国画”、“油画”这样的分类)的表述时,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书画家内心的困惑。层出不穷的美术学校对“国画系”、“国画科”以及“国画课”的设立也进一步推进了这个含糊不清的新词的使用。
从更为宽阔的视野来看,“中国画”这个词与清末“国学”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很接近。“国学”显然是针对西方学术系统(被称之为“西学”)提出来的。无论在“国学”名下具有多么丰富的内容以及学派,将其限于20世纪初之前的传统学术不会有错,西方人习惯使用philosophy(哲学)、politics(政治)、religion(宗教)、literature(文学)与history(历史)这样的词分解人文学科,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则用汉字“义理”、“经世”、“词章”、“考据”来规范学问与思想表述。曾经是两个世界的文明由于地理、文字和其他复杂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但是,当中国学者有意识地强调“国粹”、“国故”、“旧学”时,表明了他们对自己熟悉的文明和思维习惯的坚守。
3

大致说来,在20世纪初期,“国学”这个词的出现本身已经表明,西方学术的进入构成了对传统文化与思想的严重挑战,例如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攻击对象就是传统国学的基础:儒家思想。
从新词“传统”、“民族传统”以及“国粹”的产生,
4

可以看出来,当国家与自身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开始高度重视不同文明之间差异的比较,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1902年,梁启超在《政艺通报》上发表的文章“国粹保存主义”中这样写道:
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昔者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乃于万流澎湃之中,忽焉而生一大反动力焉,则国粹保存主义是也。
尽管将民族文化或者民族传统之间进行比较,是那些目睹中国失败之后的知识分子对不同文明进行重新认识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案的结果,但是,对于那些深深浸淫在自身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来说,根据世事变化而从文化的自身调整中寻找解决路径也许是最可靠的方案。这样的陈述在1905年邓实
5

、刘师培、黄节、黄宾虹等人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这类事实上可以明见。邓实、刘师培、章太炎、黄节、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柳亚子以及后来的王国维等一批知名的学者虽然提出了“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口号,可是,他们维护传统学术的研究,已不可以简单用“保守”这个词来概括。这些希望保存“国粹”的知识分子——人们笼统地将其称为“国粹派”——在知识背景方面并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对新学无知和固执己见。在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堂大量产生的同时需要大量全新教科书的时候,什么知识系统能够成为一所学校既不陈旧也不是生 ............

书籍插图:
书籍《20世纪中国艺术史伍》 - 插图1
书籍《20世纪中国艺术史伍》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伍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