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倾10年之功主编,西方知名学者写给普通读者的全新中国通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30.5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
[美] 陆威仪 [德] 迪特·库恩 等 著
王兴亮 李磊 等 译
中信出版社
目录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哈佛中国史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哈佛中国史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哈佛中国史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哈佛中国史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哈佛中国史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 陆威仪 著
王兴亮 译
中信出版社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总序
导言
第1章 帝国版图
第2章 一个备战中的国家
第3章 矛盾重重的帝国
第4章 帝国的城市
第5章 农村社会
第6章 外部世界
第7章 宗族
第8章 宗教
第9章 文学
第10章 法律
结语
致谢
年代及说明
注释
参考文献
推荐序
葛兆光
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主编的“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13)共6卷,由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负责《秦汉》《南北朝》《唐朝》三卷)、库恩(Dieter Kuhn,负责《宋朝》卷)、卜正民(Timothy Brook,负责《元明》卷)、罗威廉(William T. Rowe,负责《清朝》卷)等四位学者分别撰写,现在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这是一个应该关注的事情。我们知道,习惯于专题研究的欧美学者,对撰写上下通贯、包罗万象的通史,向来抱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欧美中国学界撰写系统的中国通史并不多,除了卷帙浩繁而且内容专深、至今也没有全部完成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系列和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为入门者撰写的较为简单的单卷本《剑桥插图中国史》之外,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没有一部通贯上下而又分量适中的中国通史。这套上起秦汉,下至清代的6卷本通史系列出版,或许可以呈现近年来欧美学者较为全面的中国历史认识。
承蒙卜正民教授和严搏非先生的信任,让我为这套书的中译本写一篇序。我很乐意在这里谈一下我的读后感,严格地说,这并不能叫作“序”,只是一些感想,特别是一个在中国的中国史研究者的感想。
一
我曾说过,20世纪以来现代中国历史学的变化,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时间缩短(把神话传说从历史中驱逐出去);二是空间放大(超越传统中国疆域并涉及周边);三是史料增多(不仅仅是新发现,也包括历史观念变化后更多史料进入历史视野);四是问题复杂(分析历史的问题意识、评价立场、观察角度的多元化)。这四点当然说的只是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现在虽然已经是21世纪,而且这套“帝制中国史”也并不是中国史学界而是欧美学术界的作品,不过,无论这四点变化是否属于“现代性的历史学”(据说“现代性历史学”在如今这个“后现代”的阶段已经过时),或者只属于“中国的历史学”(中国现代学术始终与世界现代学术有所不同),但在我看来,它表现出来的历史研究与通史叙事之变化,仍在这一现代历史学延长线上,这套著作呈现的历史新意,恰好也可以分别归入这四个方面。
先看“时间缩短”。作为“帝制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从秦汉开始,而不是像中国学者的中国史那样,总是从上古(甚至从石器时代,即毛泽东所说“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写起。这一“截断众流”的写法,是否暗示了“秦汉奠定‘中国’”这一历史观念?我不敢断言,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但是,这里可以简单一提的是,由于对“中国”/“帝制中国”的历史这样开始叙述,不仅避免了有关何为“最初的中国”这样的争论(这些争论现在还很热闹),也表达了秦汉时代奠定“中国”/“帝制中国”的观念。陆威仪在《秦汉》这一卷中说,“(前帝国时代,人们)要么以‘秦人’‘齐人’‘楚人’为人所知,要么以其他诸侯国国名命名,或者以某个特定地域命名,比如‘关内人’”,但是,秦的统一,则“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我同意这一看法,虽然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先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后在思想上“独尊儒术”,在制度上“霸王道杂之”,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陆威仪指出,秦汉历史的关键之一,就是“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demilitarization)和对国家边境的边缘族群所开展的军事活动”。如果说,由于秦汉在制度(在文字、货币、行政、法律、度量衡以及交通上整齐划一)、文化(通过政治力量,建立共同的生活习俗与文明规则,由帝国统一去除地方化,建立共同的神圣信仰,通过历史书写确立帝国边界,形成共同历史记忆)、社会(在政治上有共同国家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声气相通的群体,在思想上有共同伦理的士大夫阶层)三方面的推进,使得“中国”/“帝制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内在同质性的国家,那么,包括秦之“销锋镝”,即《史记》所说的“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铸十二金人;汉之削藩平七国之乱,中央派遣官员巡行天下,使军队统一由中央管理;加上对四夷用兵以凸显“内部统一,四夷环绕”,都对形成统一帝国起了巨大作用。正如他所言,“把天下想象为由游牧民族和中国二者所构成,标志着一个巨大的进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内部的同质化,通过外部的“他者”塑造“我者”意识,形成国族的自我认同,于是有了明晰的“中国”。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界有一种不断发掘历史、把“我们的中国”向上追溯的潮流,从官方推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文明探源工程”,到近年由于考古发掘而重新认识“最初的中国”,这里面当然有相当复杂的动机和背景,不过,越追越早的历史也碰到一个理论与方法的瓶颈,这就是原本“满天星斗”的邦国,什么时候才可以算内在同一的“中国”?在什么样的历史形态下,那片广袤区域才有了一个“中国”共识?这套“帝制中国史”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哈佛中国史(套装全6册)(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倾10年之功主编,西方知名学者写给普通读者的全新中国通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