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3mb。
书籍内容:

******************
《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
******************

------------
自序
------------

  在“先秦诸子思想”作为一门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讲授了八次后,我应刘景琳先生之约,把遗忘中先后留住的那些话语联缀成这部书稿。它多少借用了讲演录的体例,却并没有贪图时行的录音整理的方便。这是一次勉为其难的尝试,原想在尽可能浅近地陈述读解古籍的心得时,尽可能少地失去唯有曲尽其致的雅语才足以涵养的那份神趣,但临到遣词造句才知道这对于我终究还是力不应心。
  大约十五年前,我由考寻当代新儒学思潮的渊源开始回味那个产生过孔孟老庄的时代。无可名状的向慕之情中多了几分敬畏和羞愧,一个早就过了不惑之年的学人第一次带着切己的生命遭际问讯于往古圣哲时的心境是亲切而紧张的。我曾迂回到柏拉图的直逼“理念”的“中的标准”(Medium)以反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曾借重康德的起于“好的意志”的“至善”去探询儒者“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心灵消息,但在最初的那些年里,见诸文字的多是西学的讨究,而透露我对原始儒道思索踪迹的就只有《〈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和《孔子之生命情调与儒家立教之原始》了。近十年来,又一次的执教生涯把我放置在两种大得多的张力下,这张力一在于学术运思的跨度,一在于学人良知与学术生存环境的抗衡。前者从我先后讲授过的五门课中的两门课可约略窥见――这两门课是“现当代西方文论专题”和“先秦诸子与中国人文精神”;后者却多少吐露在我应邀撰写的一篇学术随笔中,那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名、利在通行的评价体制内的直言不讳使学人委身为欲望的奴隶,学术在遗忘了它的天职后遂变为学者们沽名钓誉的场所:从马克思那里讨学问的人,不再记得这位哲人的‘要直扑真理,而不要东张西望’的告诫,言必称孔孟的那些心性之学的祖述者,竟至会淡忘了那‘羞恶’、‘辞让’之心;修西学的人固然陌生了耶稣的境界和苏格拉底的风骨,而操着鲁迅口吻动辄嘲人以‘正人君子’之流者,自己却成了真正的‘小人’。”毋庸赘说,这两重张力以迥然不同的方式成全了我同“先秦诸子”的宿命般的学缘。
  与苏格拉底前后的古希腊哲学处在同一时代等高线上,蜂起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之学为中国的人文运会养润了生生不已的灵根。对“生”的眷注是深藏在中国初民心底的最动情的秘密,到了老子和孔子出现时,这在往后依然持续着的眷注的焦点发生了意味深长的转换――这转换可一言以蔽之为:由“命”而“道”。这之前,牵动着生死、利害的“命”意识是笼罩一切的;这之后,伴随却又穿透着命运感的“道”把人们引向心灵境界的提升。“道”是诸子绝唱这篇大诗的诗眼,从这里看入去,可分辨出老、庄以“道法自然”所“导”――“道”本或作“导”――于人的是“致虚”、“守静”、“无为”、“复朴”的人生价值取向,可领略到孔、孟以“道(导)之以德”所指点于人的是“善”、“信”、“美”、“大”、“圣”这一“文质彬彬”、由“仁”而“圣”的心性陶养之途;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固然是以“天志”(“道”的别一种命名)为最后依据对世人所立的一种教化,而法家在把“道”化作“南面之术”(“人主之道”)后所自觉致取的是“富”国“强”兵以雄视天下的功利效果;甚至惠施的“合同异”、公孙龙的“离坚白”之类“琦辞”、“怪说”也在有着特定价值内涵的“道”的烛引下“欲推是辩”以“化天下”,而以“尚德”对“数术”作了点化的阴阳家在重新理会那无从摆脱的“命”时也由衷地瞩望于“道”。
  “道”并不是半个多世纪来被人们说滥了的所谓“规律”,也决不可比附于以“不可挽回的必然”过重地牵累了古希腊人的“逻各斯”(λογος)。正像路的拓辟和延伸只在行路人的脚下,“道”只在致“道”者真切的生命祈向上呈现为一种虚灵的真实。只有诗意的眼光才能发见诗意,历史中的良知也只有当下的良知才能觉解;在诸子不得已留下的言筌中与“道”相遇,乃在于以本己的生命体悟默然契接那有过至深体悟的生命。无疑,不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物,都只能活在富于生命感的阐释中,阐释者从阐释对象那里所能唤起的是阐释者自身生命里有其根芽的东西。虚灵的人文传承也许是生命和历史的相互成全――以尽可能蕴蓄丰赡的生命由阐述历史而成全历史,以阐释中被激活因而被升华的历史成全那渴望更多人文润泽的生命。我称这种使生命和历史有可能相互成全的研究方法为生命化的方法。诚然,这方法同历来对学术的功利经营无缘,它承诺着历史的生机,亦当求证于生命的历史。
                                  克剑
                                2006年3月13日于北京远郊

------------
一种生命化的研究方法(一)
------------

  提起“先秦诸子”,人们自然会想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或公孙龙的“白马非马”、韩非子的“抱法处势”一类说法,这些说法把我们引向一个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时代。岁月默默地覆盖着历史的足迹,一切都显得那么渺远而朦胧!通常人们总是凭藉传世文献或出土文物去问讯那个似乎早就同我们陌生了的世界的,这当然并没有错,问题只在于问讯者是否能让这些文献和文物真正在自己的心灵中苏醒。对于一个精神贫乏的人说来,他面对的历史总是贫乏的;一个自身生命强度不足的人,永远不可能使文献或文物所默默顾念着的那个世界焕发生命。这里,我想申明的是,我所主张的先秦诸子研究,决不是撇开文献和文物去另谋蹊径,我不过是要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真正相遇只在于一种生命的沟通。一个研究者在研究对象那里唤起的是他自己生命中有其根芽的东西;他不能无中生有,这有既是对研究对象而言,更是对研究者自身而言。只有诗意的眼光才能发现诗意,只有良知不曾沉睡的人才能从历史人物那里体悟到时间永远带不走的良知。胸中塞满机心的人从历史中捡到的只会是权谋的垃圾,把心思和聪明全都用在利害计算上的人,满眼看去,这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