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mb。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 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 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 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 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 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 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 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 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 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 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 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 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 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 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 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 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
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 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 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 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 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 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 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 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 不懈努力,做一代义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05年1月

《印度哲学概论》于1919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1922年三版 时有增删。其后再版多次,均以三版为准。此次再版乃根据《梁漱溟全集》 版本。
R番《印度哲学讲义》与他方讲印度哲学书籍暨上次讲义之编制均不 同。所见西文东文之讲印度哲学者多只讲六宗而止,其讲哲学宗教史者始 须周于各家。今以六宗纳于诸宗之下,六宗而外犹有余宗。又举佛法与诸 宗对裁,意特侧重佛法而诸宗所说各具且甚备。又从来皆取各宗派分述 之,而连类叙其一一之言。于其一家之学颇能前后完整。然哲学上之问题 不过尔尔,于彼一区之思想界上其问题尤荦荦可举。故临讲时,每因问题 之关系,虽讲一宗仍不能不论及各家。省而不论则讲必乏味,旁叙广论则 各宗分述之制为无取。今取各问题分述之而排比叙其家家之说。于其一问 题之研核可以究极尽意。由前之制近于诵数,寂无兴趣。由后之制引人思 索而真理较然。此变更编制之所由也。常见治斯学者因自己意思与彼方彼 时之思想隔远之故,于彼之所谓问题者尚未了解,而徒聆其许多解答,若 明若昧,勉强记诵,于自己思想上全无所受益。今取问题为本,先了解问 题,则彼其一自一句咸可得味矣。既以问题分讲,则各宗略史不能不别为 记述。故先于第一篇叙之,并稍说对于印度哲学大体之观察。书既成,略 识如是。其余关于编制上之意思,篇中颇言之。
七年十月四日梁漱溟识
第三版自序
愚以民国六年来大学,继许季上先生任印度哲学一课。许君旧有讲义 一种,盖参酌取材于日本人书三四种、西洋人两三种而成。愚但事增订, 未及改作。七年乃根本更张之,以为此书。第一第二两篇先成,即在京印 行。故初版序标七年月日。八年续成后半,以全书托商务印书馆出版。其 时于前稿已有悔,颇思改正而不及改,但于第一篇末缀一语志意而已。九 年再版,以病不能动笔,竟仍原稿付印。十年则于所作知悔者益多,因止 三版不印。兹又一年,诚欲别编新本。顾所事有急于此者,而以校课故, 不能竟无此书。卒又以原稿付印。然于所知悔者不可不有声明,特即其较 重要各端条列左方,唯读者省察焉。
第一篇第三章愚夙短于佛教历史的研究,于晚近西洋人日本人之考
证印度史事者亦未留意。R章述佛教概略,于此一面遂形缺忽。述佛陀一
节,但就佛教经籍所传敷陈其概,未能别取考订,此并怀歉之一端。
又第二节叙教相,略如天台华严所明。近知判教之举根本有所未合,
而诸师所判于义尤多未安。虽其言亦有相当价值可以存考,而愚欠一种声
辨。此义怀歉之一端。
V第四章二节又第五章二节以上两节悔之最早。往于述印度宗教之
后辄进而推论宗教之为物云何,于述印度哲学之后辄进而推论哲学之方法所 资。虽当时命意亦无大谬,而立言不善,易以致误。九年再版即拟删裁,比
第三版自序
经函达印刷方面则已后时。迨再版既竣乃行削改,今本犹当年改版也。
又第二篇第六章一节此节述相宗三性无性义于唯识论不肯说依他无
性者特致辨论,而引《三无性论》一段作结。盖往时治佛学好三论义,于
《成唯识》中示与空宗异趋者咸致不满,必辨之而后快。今于此等处不敢
妄有论列。颇悔昔作。又《成唯识》于相宗为新派,《三无性论》则属相
宗旧派,其立义盖多不同。往不知此辨,而援旧派以驳新派,甚无当也。
第三篇第一章二节此节释《理门论》现比二量颂,今承吕秋逸先生
为辨其非。吕君释现量颂云:此但就五色根以明现量之缘自相,有法
谓色等诸蕴,相谓其所有无常所作等义。其义不一,故曰非一。此非一
相贯通余法,属于共相。有色诸根于中俱不能起,故曰非一切行。色根
所行唯有内证而离名言之自相。故后半颂云云。又释比量颂云:此颂但
就比量之忆因智明比量之于共相转也。事之谓体亦犹前之云有法,法之
谓义亦犹前之云相。复言相者则是因法,事之有宗法即于此见其端倪。
故得相名,相非能行于有法之一切法义。譬若所作性因行于声之无常而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