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经济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身份经济学
[美]乔治·阿克洛夫 瑞秋·克兰顿 著
颜超凡 汪潇潇 译
中信出版社
目录
第一篇 经济学与身份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身份经济学
第三章 效用论中的身份和准则
第三章后记 罗塞塔石碑
第四章 身份经济学在当代经济学中的位置
第二篇 工作和学习
第五章 身份与组织经济学
第六章 身份与教育经济学
第三篇 性别与种族
第七章 性别与工作
第八章 种族与少数族裔贫困问题
第四篇 展望未来
第九章 身份经济学与经济学方法论
第十章 结论以及身份改变经济学的五个方面
致谢
版权页
一位西点军校新学员(左)正在向系红色腰带的队友老学员敬礼。在接待日,新学员开始了成为美国陆军军官的进程。他们要经历行政管理程序,穿上首次发给他们的军装,剔掉头发,并在行军、军事礼仪及纪律方面开始他们的第一课。(http://www.westpoint.edu)
第一篇 经济学与身份
第一章 引论
1978年安娜·霍普金斯女士受雇于普华永道的政府事务办公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她都尽职尽责、工作勤勉。她曾经从一份被遗弃的提交给美国国务院的项目建议书中,挖掘出了价值约2500万美元的合同,这也是普华永道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单生意。
[1]
1982年,她作为88名候选人中唯一的女性被提名为事务所合伙人
[2]
,但最终落选了。
她落选的原因是什么?她的工作表现究竟有何失误呢?我们听到了来自她同事及下属对她待人接物、举止态度方面的抱怨。在她晋升的书面意见中,高级合伙人读到了这样的评价:“在魅力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像个男人”、“需要努力学习如何做一个女人”。大力推举她的老板告诫她:“如果你仍然希望成为合伙人,那么你在走路、与人交谈、着装方面,就需要女性化一些,除了精心打扮、佩戴首饰,还得好好做做头发。”
[3]
霍普金斯女士依据《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第七条下的性别歧视条款,起诉普华永道公司。几轮上诉之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88年受理了此案。大部分人认为公司采取了双重标准,最高法院指出:“雇主反对女性在工作上积极进取,但女性的职位又要求她们必须积极进取,这样一来,雇主就使女性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如果工作积极就会失业,而工作不积极也会失业。”
[4]
霍普金斯诉普华永道案正是一个身份经济学的实例。合伙人所持的是当时对待个人行为举止的主流看法,即男女有别。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观点反映了社会普遍的喜好(tastes)或者偏好(preferences):人们喜欢和有女人味的女性一起工作。但是这种喜好和偏好与“我喜欢吃香蕉”、“你喜欢吃橙子”这类偏好不同,后者是贸易经济理论的基础,而前者取决于社会环境,以及谁在和谁交往。这些喜好来源于社会规范,是关于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当作出什么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有时清晰,有时含蓄,它们大多被赋予了主观特性,而且通常是根深蒂固的。源于此类规范的“偏好”或者“喜好”往往会导致分歧与争议,有时甚至需要搬上法庭定夺,就如前文中的霍普金斯案。
本书将身份及与之相关的规范引入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学科不再局限于研究消费和收入的问题:经济学家如今同样也将大量非经济动机纳入考虑的范畴。身份经济学是一个新兴事物,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一定的认知,而这些认知与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应当如何行为的信念联系在一起;我们还将看到,这些认知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开篇我们引用了霍普金斯案,是因为性别作为一种身份,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幼儿时期,孩童们就已经认识到男孩和女孩的行为应当有所不同。性别,还有同样很明显的种族,几乎是身份和规范最清晰的表征。在本书中,我们将探究工作场所、家庭、学校等诸多不同环境中的规范。
要了解身份对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在华尔街,赚钱是根本目标。查尔斯·埃利斯在高盛的历史表明,合伙人制度要想取得巨大成功,赚得盆满钵满,就必须尊崇赚钱这一目标,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5]
然而,事实刚好与此相反,该公司在财务上的成功,源自充满理想主义的信条,这也是美国空军倡导的“先人后己”。高盛的雇员信奉为公司服务是头等要务。高盛的一位董事总经理就曾说道:“在高盛,我们都是哪儿有火扑哪儿。”高盛的商业原则中有十四条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的主席怀特黑德,他一直担心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可能会失去其核心价值。原则中的第一条即是“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充分满足了顾客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公司的巨大成功”。其他商业原则还包括全心全意的团队工作、创新,严守规则和标准。最后一条原则:“诚信是我们服务的核心,我们期望所有的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6]
正如我们后续将要谈到的军用和民用公司一样,高盛是身份经济学发挥作用的一个案例。高盛公司的雇员并没有根据基本的喜好行事:他们接受了怀特黑德提出的各项原则,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把自己和公司视为一体,并坚持公司的理想。他们的信条就是“绝对忠于公司与合伙人制”。
[7]
身份经济学的起源
我们在身份和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95年,当时大家碰巧都在华盛顿工作。我们相识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阿克洛夫是伯克利的教授,瑞秋是研究所的学生。随后,乔治到了布鲁金斯学会工作,他夫人供职于美联储;而瑞秋,则开始了在马里兰大学的工作。
瑞秋在和乔治的一次通信中提出,乔治新近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很大的错误。
[8]
她在信中指出乔治忽略了身份的影响,而且这种忽略在经济学领域是非常普遍的,于是,两人对身份经济学的研究就此拉开序幕。随后,我们决定见面详谈。在深入探讨中,我们不断意识到当今的经济学很可能已经包含了身份这个因素,很可能它就被涵盖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喜好”当中。
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讨论,探讨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乃至文学评论家的研究。我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身份”上: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恰当行为;社会如何教导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身份经济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