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第一章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研究1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研究2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么?
研究4 小心视崖
第二章 知觉和意识
研究5 所见即所学
研究6 睡眠,毫无疑问会做梦
研究7 梦,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Nicholas Spanos认为催眠不过是一种提高了的动机状态。
一 理论假设
二 方法 没有介绍某个特定实验,而是总结了多人研究。
三 结果和讨论
催眠术中两个关键因素使人们相信其是一种被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1. 被催眠的被试认为起行为是不随意的
2. 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
四 研究发现的意义:
人们不可能在违背自己愿望时被催眠――已经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五 近期应用:
1支持者:
2反对者:
3另外一种观点:催眠的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塑造。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经典条件反射

研究10 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华生
基本目标:1证明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2证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行为来自于无意识――是错误的。
批评:1该研究的伦理道德
2怀疑华生关于这些恐惧会无限持续下去的假设。“消退”
应用:广告
近期研究指出恐惧症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要大的多。

研究11 敲敲木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情境――行为――结果――强化=学习
――惩罚=不学习
一. 理论假设:迷信行为: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面走,携带一枚硬币……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二. 方法:斯金纳箱中的鸽子
三. 结果:鸽子变的“迷信”了
四. 讨论:迷信的消退非常难――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五. 批评和后继研究:卡尔 罗杰斯人本主义
六. 近期应用:1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2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作用
七. 讨论:迷信行为有其积极的功能(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 观察到攻击行为……作出攻击行为
班杜拉 模仿
一 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机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二 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就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五 后继研究: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奖励/惩罚
六 意义:
1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么样通过简单的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可以不真正出现。
2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www.openelib.org

第四章 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 期望导致结果
自我预言实现 罗森塔尔 聪明鼠/笨老鼠 双盲实验 学校教学
一 理论假设:“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 方法:橡树学校的学生
三 结果
四 讨论: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 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的儿童强
2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3 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候,他们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
4 低年级教师对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老师不同。
五 研究意义:
激起人们对IQ测验进行争论。
六 近期应用:
人际期望理论

研究14 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阿希 人是怎么样在心理或者认知上组织各种互不相连的特征,并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一 理论假设
假设人有5种不同的特征,A,B,C,D,E。
1. 理论一:印象的形成就是把这些特征简单相加的结果:
2. 理论二:一体化模式,每个个性特征之间是彼此关联的。
他所关注的是个体在对他人形成某种整体印象时的认知过程。看中的不是印象中的情绪成分,而是认知成分。
“热情―冷酷”研究
二 方法
10项实验报告研究
“核心”特征 “边缘”特征
在每项研究中,两组被试除了在形容词表中有一个词有不同以外,其他情况都相同。
“热情―冷酷” “有礼貌―粗鲁”
三 结果
测量:1被试对被描述者所写的简介2 计算不同组的被试从18对形容词中选择每个词的人数的百分比。
“热情”组的选择褒义词的百分比高的惊人。
但“有礼貌―粗鲁”两组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四 讨论
观点:1 某些性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而其他性格特征则属于边缘特征。
2 个体的思维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五 批评以及影响
1批评: 不是对真人进行评价,只是围绕着对人的描述来进行的。
凯利在真实生活中重复了该实验。“热情―冷酷”的教授。验证支持阿希的实验结果
2 影响 认知心理学
六 近期应用
对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有深远影响。
1 后继研究证明虽然“热情―冷酷”的教授在受学生喜爱方面会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学生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
2 选择朋友,约会对象,合作者和雇员时,除了约会对象外,人们更注重人格品质而最少关注外表。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外表信息(特别是选择约会对象时),而女性而更注重人格品质方面的信息。
3 网络人际关系的独特之处,改变了印象形成的规则:
A人们在彼此认识之后仍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匿名状态
B 外表对亲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大大减少
C 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身体距离的作用显著降低
D 个人对新人际关系的发展速度的控制力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托尔曼 Tolman “认知―行为主义”
一 理论假设
1 如果不对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考察,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学习的本质及其复杂性。
2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的,科学的推断。
二 方法和结果
1 “潜伏学习实验” 3组小白老鼠 A 控制组B无奖励组C延迟奖励组
2 “空间定向”实验 训练老鼠走迷宫,然后将原路堵住,老鼠最总选择距先前食物出现位置最近的路线,而不是刺激反应理论应该选择的路线
三 讨论
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有可能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过于饥饿)或者受到过多挫折时,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四 后继研究和应用
1影响了认知心理学
2环境心理学(规划环境使之与人类认知地图想吻合)
3旅游领域用托尔曼的思想来检验那些到尚未开发的崎岖的旅游的人是怎么对那些地区形成认知的。
4 有关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上网时的“心理地图”

研究16 感谢记忆
罗夫特斯Loftus 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性
一 理论假设
探讨含有假定前提的问题对改变人们关于事件记忆的作用。
二 方法和结果
1 实验一 观看短片提问A组“轿车闯过停车路标的车速多快?”B组“轿车右拐时车速多快?” 最后提问“轿车前面是否有停车路标?” 两组的回答有显著性差异。
2 实验二 延迟记忆测验 问题的措辞改变了被试关于目击事件的记忆。
3 实验三 提问中的一些错误假定的前提是否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的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近来。两组的差异显著。
4 实验四 进一步验证实验三,仅仅提到某物,(你是否看到谷仓?) 是否可以使被试把它补充到记忆中去。 直接提问组和错误假定组的差异存在显著差异。在直接提问组与控制组之间也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
三 讨论
记忆存在重构
四 近期应用
目击证人领域 Loftus也研究被压抑的童年记忆

第五章 人的发展
研究17 爱的发现
哈罗
一 理论假设
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以外,应该还有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二 方法
1代理母猴:木制母猴与铁丝母猴
2“矿场研究” 把小猴子放到陌生的环境中,设置三种情况:A仅出现木制母猴B仅出现铁丝母候C两者都不出现 观察小猴子的反应。
3 最后探索小猴子和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具有持久性。
三 结果
1 偏爱木制母猴,甚至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小猴子,与木制母猴呆在一起的时间也比与铁丝母猴一起长。
2 “旷场研究”进一步证明小猴子对木制母猴的依恋,
3 依恋的持续时间很长,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索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
四 讨论
接触安慰对小猴子与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所得的结论与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改变了心理学。
五 批评与研究发展的意义
1 批评 人类与猴子的依恋过程是否相同?
拿小猴子做实验的伦理原则
2 意义 A对福利院的孩子的照顾仅满足生理需求是不够的
B鼓舞了希望成为好家长的男性看护者。
3 待儿童问题进行了解释:那些被虐待的孩子似乎很爱甚至依恋那些那对其施加虐待的父母――如果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可以忽略虐待。再次用猴子实验证明该解释。
六 近期研究
1跨文化研究
2 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3 适用与心理治疗机构。然而也引发了有关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触摸的新伦理问题。
研究18 看不见≠不存在
皮亚杰Piaget 观察研究
一 认知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概念开始形成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抽象概念
1每个阶段的年龄值是近似
2每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3 阶段性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的
4进入一个高阶段后,前一阶段有关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
二 批评与应用
批评1 发展应该是连续的而非阶段性的
2 特定的能力将出现的年龄段并不正确,有些特定的能力(如客体永久性)也许在出生时就出现了。
应用:幼儿的发展
研究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么?
桑琼Zajonc
一 理论假设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
二 方法和结果
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
大部分数据都验证了该理论,但在荷兰的一种特殊的“独生子”现象与理论不符。(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但所得数据中独生子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
三 讨论
该理论模型解释了在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中反映出的出生顺序效应与家庭规模效应。基本观点:没出生一个孩子,他所进入的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低。自第五个孩子以后,平均得分开始上升,并且随着孩子的增加而继续增长。对此他们的解释是,先出生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成为提高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力量。
对理论模型的质疑:1 独生子的得分较差2 无论家庭规模如何,最后出生的孩子在得分上与前几个相比下降幅度很大,而倒数第二或第三的孩子的得分会与前面的孩子持平,甚至有所上升。 对此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两类孩子处于同一环境中,永远不可能成为老师。
四 批评与应用
1 批评:A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与后来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B资源稀释理论认为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就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就越少。(如何解释后来出生的孩子有回升的现象?)
研究20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Rodin
一 研究假设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更快乐更有成就。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 方法
1 被试 :养老院老人 A责任提升组(有选择的机会)B对照组(只接收信息)
2 测验结果:问卷及行为测量
三 结果
问卷调查中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行为测量中有差异但却未达到显著
四 意义及后继研究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自我批评:应该在实验后保持被试的控制力,若不能,则实验组的老人可能老的更快。
五 应用及结论
养老领域及慢性病治疗
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着健康。
第六章 情绪和动机
研究21 性动机
Masters Johnson
一 理论假设
为了理解人类的性活动,我们必须研究人们对性刺激做出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仅仅由人们自己报告他们的性经验。目的之一是为了心理治疗。
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Ekman艾科曼
一 理论假设
基本情绪的特定表情应该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二 方法
与世隔绝的民族 情绪匹配
三 结果
6种基本情绪:愉快 愤怒 悲哀 厌恶 惊奇 恐惧
在情绪辨别能力上既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异。
在辨别恐惧和惊奇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被试与没有受到影响的被试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 研究结果的意义和近期应用
先天和后天之争。
在一大堆照片里,人们寻找愤怒照片的时间要短于寻找愉快的照片。这也许是这种表情所传递的信息与生命息息相关。
注意障碍多动症的青少年在对6种基本表情进行辨别的任务中得分很低。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研究23 生活,变化和应激
HOLMES霍尔姆斯
根据临床经验,编制了一个由43项生活事件组成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SRRS作为一种检验应激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工具为很多研究者所使用。
批评: 1表中既包括积极的生活事件,也包括消极的生活事件,而且包括无法控制的事件和可以控制的事件。有研究表明,那些属于突发性,消极性,不可控制的生活应激事件对疾病更有预测力。
2 没有考虑不同人对某一特定生活应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
3 量表得分与疾病相关的方法也受到了置疑。
除了使用简单明了的生活变化单元量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应加以考虑:1 过去,你曾经经历过多少应激事件。
2 应对技巧:在生活应激阶段,你的心理防御能力如何。
3 用于抵御你无法在心理上应对的应激事件的生理系统如何。
4 你是如何面对你的疾病的。
研究24 认知失调
FESTINGER费斯廷格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库柏和费兹奥还提出了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所必须的四个必要步骤:
1 这种与态度不符合的行为必须导致你不乐于接受的消极结果。
2 个人必须对消极的结果承担责任。
3 生理唤醒也是认知失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 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唤醒是由自己所做的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引起的。
第七章 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么
罗特Rotter 外/内控制点
一.理论假设
1.人们能够编制出一个测验,可靠的测量出个体在生活中对控制点的解释,内/外控倾向的程度。
2.假设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对强化原因的解释将呈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 方法
I-E量表(包括很多陈述句)
想证明内/外控人格特征能够准确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三 结果
1赌博:内控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并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外控更倾向于“赌徒的谬论”
2 政治活力:参与游行并加入民权组织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内控倾向。
3 劝说:内控个体劝说其他人更成功,并且更不愿意在态度方面受他人的影响。
4 吸烟: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那些接受烟盒上的警示并戒烟的个体倾向于内控。
5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内控。
6 从众:内控个体更少从众。
四 讨论
形成内/外控个体的原因: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R做出以下假设,那些内控的人更可能1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情景或类似情景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得更多信息2更主动的改变生活状况3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4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五 后继研究
1 控制点与人体健康:研究以发现,内控个体一般应激水平较低,而且很少患与应激有关的疾病。
2 关于教养方式与控制点存在相关的假设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
3研究证明控制点的概念可能预示着社会问题或灾难。具有内控倾向的人更积极的对待社会问题和灾难。
六 近期应用
1控制点和抑郁症
2宗教信仰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内控分数高的被试在上帝控制纬度上也可能得到高分,对此的解释是,一个经由罗特量表测量具有外控倾向,但这种外力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则他也不大可能陷入由外控倾向性带来的一些典型问题。
3 大量跨文化研究依赖于控制点这个人格纬度。
虽然内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的自我调空以适应生活。但当确实存在个体以外的力量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健康的是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研究26 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 道德标准研究
一 理论假设
道德的形成遵循一定的发展阶段1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且不是对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2 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能跳跃,也不可能倒退3 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道德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规则:无论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验和文化上的差异,发展阶段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他们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二 方法
两难问题
道德发展阶段无法预测一个儿童对真实的两难处境时采取的特定行动,但却能预测该儿童在决定一个行动所进行的推理过程。
三 结果
六个发展阶段 三种道德水平
水平一 前道德水平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 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二 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悦鄙人就是好)
阶段4 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三 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 墨守法则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 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四 讨论
儿童不仅仅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且是在建构道德标准。
五 批评意见以及近期应用
1即便关于道德判断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判断能被运用于道德行为。
2 批评针对的是道德六阶段的普遍适用性。(只符合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
3 吉利根认为女性和男性思考道德问题时所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应用:
1 法律和犯罪审判领域使用了该模型:人们能够从逻辑上推测具有较低道德发展水平的人的道德推理水平。研究发现,这些罪犯实际上具有很高的道德推理水平,但他们在行为异常和偏执的变态人格测验上所得的分数也很高。
2 通过考察成人旁观者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对做坏事的情绪判断来修改Kohlberg的观点:年龄在2-7岁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受成人旁观者对错误行为的反应的影响相当大。10岁以上的则较少受影响。

“儿童很可能会抛弃那些低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他们也同样无法同化那些远远超出其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
研究27 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弗里德曼 和 Rosenman 罗斯曼 A型人格
一 理论假设
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患上心脏病
二 方法
设计了两种外显的行为模式模型:A型1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2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种热中于竞争的倾向3一种对得到别人的承认和不能超越自己的持久的欲望4 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 5 习惯中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6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
B型 相反
首先,研究者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被试父母的冠心病的既往病史,被试自己心脏问题的既往病史,每周的工作,睡眠和锻炼的时间以及吸烟,喝酒和饮食习惯。
其次,要求所有的被试用日记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周时间内的饮食情况。
再次,对每名被试进行抽血以测量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和血凝时间。
最后,通过检查被试眼睛的照度来确定被试的角膜弓(由血液里的脂肪堆积而导致的在眼角周围形成的一个不透明环壮物。
三 结果
与研究人员所勾勒的两种行为模式的轮廓吻合。
四 讨论
作者的结论:A型行为模式是冠心病以及与此相关的血液异常的主要原因。(或许是A遗传,或许是B吸烟导致了冠心病)
对B种原因的否认:他们发现A组中吸烟少和吸烟多的被试患冠心病的人数一样,其次,B组中吸烟多的被试患/冠心病的人很少。
对A种原因的否认:没有特定证据,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遗传因素到底是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还是产生某种遗传的行为模式的一个因素。
五 研究发现的意义
意义:1该研究是最早的系统探讨并提出个体的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率的研究之一。
2 开创了探索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 开创了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
A型行为者面对应激事件时,易于在生理上变得异常激奋,身体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提高了心率和血压,久之,会损害到动脉并导致心脏病。
研究28 个人和集体
Triandis川迪斯 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
一 理论假设
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对文化加以界定和解释时,这一模型能够说明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
二 方法
三项独立研究:
第一项研究:被试:全是美国人 设计使用美国被试来定义个人主义的概念
第二项研究: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日本和波多黎各)
第三项研究:检验如下假设: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
所有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
研究1 被试的回答50%的变异能够用三个因素解释:自信,竞争,与所在团体的亲疏关系。14%的变异可以用“对团体的关注”解释。
研究2 问题“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主义的要求?” 研究混杂着两种不同的数据:一种数据结果支持个人/集体主义理论,而另一种似乎与之矛盾。例如集体主义中只注重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等。(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集体主义正经历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
这些矛盾的结果为什么能支持川迪斯的理论?川迪斯把结果解释为一种警示,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的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
研究3 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拓展了此前的研究成果。结果清楚的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
三 讨论
证明了两种文化类型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社会则处于中间某个点上。
四 研究发现的意义
在有关文化对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该维度被应用于广泛领域:集体/个人主义对该团体成员健康的影响;养育子女方式的不同。
五 近期应用
1.有关自尊的研究。自尊的两个主要因素:自我悦纳 自我胜任
被试 美国/中国大学生
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自尊的自我悦纳纬度上得分更高,而美国大学生在自我胜任得分上更高。“文化互补假说”cultural trade-off hypothesis 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来说,他们更喜欢自己,却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个人主义相反。
2 儿童对残疾人的反应 被试 日本/美国儿童 日本儿童对受骗的残疾人表现出更多的歉意和不安,而美国儿童则更可能表达困窘之感。
3 对集体/个人主义进行研究比较时,不应该局限于国家之间的比较。同一国家之间包括了多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
第八章 心理病理学
研究29 这儿,谁是疯子?
ROSENHAN 罗森汉恩
假扮病人进精神病院
意义:第一,它表明在精神病机构中,“心智健全”不能与“心智不全”区别开。
第二,罗森汉恩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
研究30 你再次获得防御
FREUD
本我 自我 超我
安娜定义了十种防御机制。其中5种是:压抑,退行,投射,发向作用和升华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压抑和反向作用这两个防御机制找到了科学的甚至身体上的证据。
研究31 习得性抑郁
SELIGMAN 塞里格曼
对狗进行电击实验 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的不同是:狗是否能主动终止电击。
研究32 拥挤导致行为异常
CALHOUN 卡尔霍恩
白鼠实验
研究已经显示在拥挤的环境中,人的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加快,会感觉到他人对你充满敌意,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慢。
第九章 心理治疗
研究33 对心理治疗师的选择
SMITH 史密斯
研究目的:1 鉴别并收集所有检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
2 判断每项研究中治疗方法的疗效如何
3 比较不同心理治疗方式
通过元分析技术,可以显示出心理治疗是否有效,以及不同方法的疗效是否存在明显不同。
方法:收集资料,所有的研究都至少包括一组接受某种治疗方法的被试与一组接受另一种治疗方法或不接受任何治疗的被试。
结果:1 比较了所有接受治疗和没有接受治疗的被试,将各种指标上的所有心理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治疗比不治疗的效果好。
2 几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比较 分为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行为矫正法和内爆疗法。
非行为疗法

这项研究在心理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将使人们不再沉迷于试图证明某种具体疗法最为优越的迷雾,而是把焦点集中与如何更好地帮助那些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未来的研究将更注重哪些因素能是疗程最短,疗效最令人满意。
研究34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Wolpe 沃尔普 系统脱敏治疗法
恐惧症:1单纯性恐惧症:包括对动物不和情理的恐惧或对特殊场所如狭小的空间或高空的恐惧
2 社交恐惧症:
3 广场恐惧症:对不熟悉的,开放的或拥挤空间的不合情理的恐惧。
一 理论假设
行为治疗的基本观点:你习得了一个无效的行为,现在你必须消除它。
“交互抑制”
二 方法
放松训练
焦虑层次的建立
脱敏
三 批评
来自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这种方法只针对了症状并没有针对引起焦虑的根源。
四 讨论
主要反击精神分析学家的批评上。他指出,脱敏治疗与传统的心理分析相比有几大优势:
1 在每个案例中,心理治疗的目标可被明确的陈述出来
2 焦虑的来源有清楚的定义
3 在根据焦虑等级表对场景进行描述时,病人反应上的变化在治疗的每一时期都可测量
4 治疗可以在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5 如果愿意,可以更换治疗师
五 近期应用
被认为是治疗焦虑障碍特别是恐惧症的首选。
研究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 罗夏 墨渍测验
一 理论假设
当被试对随机墨渍进行解释时,注意力被转移,心理防御相对减弱。 投射
二 方法
1 编制原始图形
2 对被试的反应进行记分和解释的方法
罗夏认为在对墨渍做出的回答中,对图形内容的解释是最不重要的。
三 讨论
可作为诊断工具 能对精神分裂症倾向,潜在的抑郁等起提示作用。
四 批评
测验的效度――测验是否测量到了罗夏所要测量的东西。
五 应用
对图形进行解释,提高人们的互动
“家庭相册”用于个人和家庭治疗
研究36 编个故事吧
Murray 默瑞 “主题统觉测验”“TAT” 注意的焦点全部集中在被试解释的内容方面。
一 理论假设
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无意识力量驱动的。在你观察人的行为时,无论是在图画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对该行为的解释将以情景中可获得的线索为依据。
二 方法
让被试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画中描述的情景,其结果将会如何。
三 讨论
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是发现被试所编的故事有四个来源:1书籍和电视2发生在朋友和亲属身上的真实的生活事实3被试自己的亲身经历4被试意识或潜意识中的幻想
第二发现:被试很清晰的把自己的人格,情感以及心理投射到他们的故事之中。
四 批评和相关研究
信度和效度方面的批评
对TAT预测行为的能力提出了置疑
对投射假说本身的有效性提出怀疑
五 近期应用
www.openelib.org disorders/symptom.htm
六 结论
虽然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受到批评,但他们仍在心理测验之列。临床医生仍热中于这些,但实验心理学家却渐渐抱怀疑态度。TAT测验和罗夏墨汁测验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方面而不是用在心理测验方面,作为临床医生问诊的一个补充部分。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研究37 言行不一
研究38 从众的力量
研究39 你会伸出援助之手么
研究40 无条件服从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