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书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mb。
书籍内容:
《中国音乐史略》序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
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音乐文化。今天面对着这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
本书著者吴铡、刘东升两君,根据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社会
调查资料,比较全面而概括地对中国音乐史加以论述,既说明了他们自己多
年的研究心得,又介绍了不少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中国音乐发
展的来龙去脉。
我读了本书之后,感到收获很大,而其中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使我
感受更深:
音乐的本源出于民间。就乐曲说,有些是民间的集体创作或民间艺人的
创作,有些是音乐家从人民生活中汲取了艺术原料而创作,或在民歌的启发
之下,或在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本书中随时都指出了这一点。例如强调《诗
经・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楚辞》中有些作品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编的;即使魏晋六朝上层社会流行的琴曲,书中也认为有不少直接来自当时
的相和歌及相和大曲。按相和歌原出于“汉世街陌谣讴”,相和大曲即相和
歌的高级形式。此外,又如对后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描写秦汉之际楚汉鏖战
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书中也指出它的两段尾声是来自民间曲牌《五声佛》
和《撼动山》的曲调。当然其他部分也可能有民间曲调。
音乐文化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又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一部分,有
时代特色。在历史上,新音乐都是在继承了旧音乐的成就,在新的社会条件
之下发展起来的,例如书中指出南北朝的清商乐是在南方民歌“吴歌”、“西
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北宋未年在温州
出现的南戏,原是在当地的民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后
来又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及杂剧的若干成就才逐渐趋于完善。音乐史上这种
不断的推除出新的运动一直在进行着。
每个民族或国家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主要是由各自社会发展的动力所触
发的,而本国各民族之间或本国和外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也起了一定的
推动作用。本书着意论述了这些问题,例如指出战国时代西南地区的“滇国”
即借鉴中原的编钟而铸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编钟,汉朝的鼓吹曲中吸收了北
方少数民族的歌曲,南北朝时期西部少数民族的乐章不断地传入中原,等等。
此外,书中也说到中国和亚洲及欧洲音乐文化的交流情况,特别指出中国和
近邻日本密切的音乐文化关系。这不仅是回忆往事,而更重要的则是重温历
史友谊。
本书也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学家的一些学说,如《乐记》一书认
为音乐应反映社会现实,应发挥教育功能,等等。这些主张虽然有历史的、
阶级的局限性,但可供我们参考。
书中所用史料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但本书从始至终力图突出音乐主
线,不时发出或流露音响,所以读起来,不会感到寂寥。
阴法鲁
1987 年6 月2 日
中国音乐史书
第一章远古先秦音乐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氏族公社的
生活。氏族公社分为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都发现有远
古人们活动的遗迹,但其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种类型的文化在每个历史
阶段存在和延续的时间,有先有后,有长有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大致
说来属于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河姆渡
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它们
的音乐遗物证明,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最早发祥地。约五
千年前,各个氏族部落先后进入氏族社会晚期,音乐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
属于这个时期的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乐器
皆可为证。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了原始音乐。从现存远古传说,可以看
出音乐起源于劳动,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溶为一体,为劳动实践和氏
族集体的利益服务。我国古书所载“百兽率舞”与“奋五谷”等传说均说明
它们与先民们的祭祀、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有关。各个文化遗存地区出土
有原始乐器,如陶埙、用禽兽肢骨制成的“骨笛”、陶角、鼍鼓及陶铎等。
从公元前二十世纪的夏朝起,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
关于夏文化仍在探索中。夏以后的商(约前17―前11 世纪)和西周(约
前11 世纪―前770 年),已是文明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音乐达到了
更高的水平,出现了《桑林》、《C》(hú音户)、《\》(jiè音节)、
《大武》等乐舞,并有更多的乐器品种出现。此外还产生了多种音阶调式,
创立了十二律,已经有了绝对音高、半音观念,对旋宫转调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兴办了一些音乐教育事业。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年)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和封
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当时列国纵横,战争频繁,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
几个大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
由于铁器的使用,各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地区、
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也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首
先在郑、卫、宋、齐、(今河南、山东)各国,商周旧乐“雅颂”开始失去
往昔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民间新乐“郑声”日益受到重视。
《诗经》所载十五国“风”和二“南”、“小雅”,很多都是各地优秀
的民歌或贵族的吟唱。城市中的音乐生活也很丰富,产生了不少杰出的民间
歌手和器乐演奏家。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南方楚、越、
滇等地的音乐文化相当发达。大诗人屈原填词、楚国女巫祀神时唱的“楚声”
――“九歌”,越国裸体女巫跪唱祭祀的铜雕,滇人祭祀时敲击的铜鼓、羊
角编钟,似乎使我们看到了南国艺术特有的神韵和丰采。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理论空前活跃。见于曾侯钟的乐律铭文和《管子・地
员篇》、《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记述了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
法。音乐美学方面,儒家孔丘、荀卿、公孙尼重功利、重情理;道家老聘、
庄周重艺术、重精神。他们的见解,对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育着极为深远的
影响。
一、“百兽率舞”与《奋五谷》
先秦典籍《尚书》中记有“击石挝石,百兽率舞”的传说故事。大约在
几万年以前,我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音乐史书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