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边 美国那边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6mb。
书籍内容:

第一篇 年轻就是权利话题1:中学生:改变潮流的一代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最大。中学生面临高考。来自学校的、家长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负担非常重。中学生第二个特点是,在信息获得渠道上比以往其他时期多。这一代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辈给予他们的空间相对比以前的中学生多。这使他们能够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信息,从而形成自我主张,形成个性。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对生活的艰辛考虑较少,而勇于尝试新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价值观里,最能表现性格的事情是冒险。他们喜欢体验极限运动,甚至尝试吸毒和性。
伙伴群体对塑造中学生最具影响力。这使中国的中学生更趋向美国的中学生。现在,中学生的父母在管理自己的孩子时正在失去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这方面,老师的能力也降低了。因为老师和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失去了参照系――不知道哪种方法是真正有效的。从总体上说,由于现在中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力超过上一代人。他们愿意创新、领导潮流,他们是改变潮流的一代。中学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我刚上大学时,读过一本书,是爸爸建议我读的。书名是《高中毕业后还有没有生活?》。这本书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观点,那就是高中4年(在美国,高中是4年制)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是压力比较大的时期。这本书反映了在美国,高中阶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美国社会里是很重要的成分。这段生活经历是很独特的。大部分学生是在读初中或高中的那几年里真正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在上小学时,通常是就近上学。下课后与同学一起玩,彼此住得都很近,差不多是同一层次的人。但在读初中和高中时,情况就复杂一些。他们会接触到比自己富有的人、比自己穷困的人、不同肤色的人等等。初中和高中更接近社会,在此过程中,他们渐渐从孩子变成大人。
第一篇 年轻就是权利话题2:高考?申请大学
袁岳(Victor Yuan):
高考是座独木桥。中国能上大学的人数总量很低。目前,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有60%到70%的人能上大学。全国的比例大约是1/4。我来自农村,哥哥说,“你考不上大学,咱家花的钱就白费了,你就只有跳茅坑去。”连干净点儿的河都不让跳。(笑)
高考对中学生是非常大的压力来源。从另外一方面看,也是公平机制的一种形式。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撤消高考,采取美国的综合评价制度,否则孩子压力太大。但这个方法的问题是,这种推荐会变成拉关系。所以,另一种观点是,所有人在高考面前一律平等,它是惟一公平的工具。现在的实际方式是进行高考改革:一是减少科目,变为3+X,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基础课再加其他两门课;二是改变考题的形式,增加选择题,减少死记硬背的部分;第三,参考其他社会活动、学科竞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这些措施来改善高考的模式。
有1/4的孩子可以上大学。但上了大学后,毕业时的一次就业率却不到50%,这表明我们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间的吻合度不够高。社会上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中学、技术学校都没有开办了。中国需要更多的大专、技术学校。要扩大这类学校的数量和招生量,让更多的孩子不一定非要去挤大学那座独木桥,这样可以增加出路。我们教育的重点一定要从高教部向下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从高中到大学,高中生毕业进入大学的过程反映了许多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绝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一个美国高中生到了高三,也就是毕业前的一年,就要开始申请大学。申请过程很复杂,要填写的不只是一张纸,而是8张或10张纸。需要决定申请什么学校,要写许多文章描述自己。这个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高中生申请大学时,最重要的是申请文件,包括学习成绩表、课外活动。大学想要知道,除了学习之外,你有没有从事其他活动,比如打工、做慈善工作、参加课外俱乐部等等,大学会全面地评价学生。但原则是宽进严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毕业。这种申请制度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性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会过早地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篇 年轻就是权利话题3:文化撞击下的大学生活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大学是北大、清华和人大,其他大学如南开、复旦、南大、武大和中山大学等也比较受欢迎。最受欢迎的专业包括经济学、大众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等。近年来,大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合并,通过合并来增加资源设备的利用率。在东北的吉林大学,通过与长春的其他几所大学合并,据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学,共有四五万人吧。浙江大学与杭州的其他几所大学合并后有三四万人,也扩大了规模。从总体来说,大学的管理模式还很落后。在师资力量、办学开放性、包容性等方面都需加强。在2003年召开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所有校长,包括几所最著名大学的校长都照着稿子念,而且稿子非常boring(烦),内容没有任何趣味。一位记者忍不住说,“请问,您刚才讲您的大学的学风几十年前是多么的自由活跃,而您却在念稿子,这让我们看不出一点大学精神来。”这位校长的回答是,“这是分场合的,这种场合我还是念下去好。”这种现象让人很失望。大学校长都如此,大学怎么能提高呢?
大学的校园生活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生活移植性。在美国,地区差距不明显,但中国城乡地区差距很大,不同阶层的人来到大学就会发现跨地区和文化的交汇,这比美国大学生受到的文化撞击更大。二是就业难度很大。在大学里,就能感到职业竞争的激烈。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大学生主动去寻找社会联系,为就业做准备。三是能力训练落后。虽然大学在知识层面的介绍有提高,但在培养能力上面还相差很远,学生就业时能力太差。但从社会关系来看,大学建立的同学关系是一个人在毕业后几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非功利社会关系的主要来源。总的来说,中国的大学是学生真正社会化的开端。我自己还是很怀念大学生活的。
David JF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这边 美国那边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