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传(未完)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8mb。
书籍内容:

目录
第一章 “文革”浪潮中的姚蓬子
一个喜欢炫耀的人
不甘寂寞的老夫老妻
自称“挨鞭子的奴隶”
抄检姚家始末
“劲松”战斗队终于解散
审查姚蓬子惊动了江青
审查者受到反审查
新一手遮天,销毁“防扩散”材料
第二章 曾经是左翼作家
本是阔少爷
象征派诗人
潘汉年深刻地影响了姚蓬子
对诗集《银铃》的自我否定
出任“左联”执委
蓬子和《北斗》
鲁迅写诗《赠蓬子》
出任《文学月报》主编
第一章 “文革”浪潮中的姚
一个喜欢炫耀的人
  我真佩服汉字创字者的巧妙构思,炫耀的“炫”字用“火”与”玄”组成:只有象“火”焰一般光彩“眩”目的东西”,才值得向人“炫”耀!

  他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

  一九六六年初冬,他的深蓝色的中山装上,忽然金光四射。

  那是一枚灿灿耀目的五角星像章和一枚长条的“为人民服务”语录章,虽说那时候的毛泽东像章、毛泽东语录章差不多人人都有,可他的那套“章”却是部队里发的,惟有现役军人才能每人领到一套。在“老九”成堆的大学里,他胸前的像章成了“稀有元素”。

  他腆着大肚子、挺着胸膛,抬着秃顶的脑袋,昂然步入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那像章引来人们的“注目礼”。他兴奋不已,飘飘然了。

  “姚先生。你的这套像章从哪里来的?”已经不只一个人向他发问了。

  “孙女儿给的!”他得意洋洋地用“绍兴官话”答道,那声音中充满自豪感,荣誉感,优越感,他所要炫耀的,与其说是那“光焰无际”的像草,倒不如说是这句话。

  谁都明白,他的两个孙女儿,还不够入伍年龄哩,哪来部队发的像章?他所说的“孙女儿给的”,其实就是“儿子给的”。

  他的儿子何许人?众所周知,姚文元也!

  姚文元的两个女儿,那时奇养在他――姚蓬子家中。他胸前璀璨夺目的像章表明,姚文元最近来过上海,把像章送给了老子哩。

  哦,他所炫耀的,是他那个在“中央文革”的儿子!

  未过几时,姚蓬子更加神气活现,臂上又多了一件闪射着火红光芒的炫耀品:“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造反队”袖章。

  他一点也没有觉得,作为大学教师、作家的他,戴着个“工人造反派”袖章,那副模样何等滑稽。他却趾高气扬,招摇过市,惟恐别人没有见到他臂上的红布圈儿――那是“革命”的象征!

  可惜,好景不长。那红布圈儿才戴了十几天,他还远远没有戴得过瘾,就忽地不见了。

  非常遗憾,迄今虽经多方“考证”,尚未能确定:姚蓬子的“造反”袖章,究竟是被“工总司”收去了呢,还是他吓得不敢戴了?

  据推测,多半是因为他吓得不敢再戴了。

  他干吗有点害怕呢?

  原来,他的“工总司”袖章,毕竟太刺目了一点。

  才戴了一两天,就有人向“工总司”反映:“姚胖子”(他的雅号)解放前是“作家书屋”的老板,是资本家,怎能混入“工人造反派”?“资本家参加造反不象话,工总司不是统战部”!

  也有人确实有那么点“造反”精神,调查了姚蓬子的“入队”问题:

  一查,他是直接找“工总司”头头,加入工人“造反队”的;一查,他是货真价实的资本家……

  于是,开除了他的“队籍”。至于那红布圈儿,是否当场没收,不得而知。

  总之,姚胖子炫耀品,从两件减为一件,只剩下胸前的像章。

  对于“开除队籍”,姚蓬子很有些愤愤,满腹牢骚。

  很快的,这消息长了翅膀,传入那个“工总司”的“司令”王洪文耳中。

  王洪文急得直跺脚:“姚蓬子是姚文元的父亲,请他入队都请不到呢!他参加‘工总司’,是姚文元对‘工总司’的支持。

  这样,‘工总司’的后台更硬了。你们怎么可以把姚蓬子开除了呢?”

  很快的,这消息又长了翅膀,飞进那个“中央文革”副组长张春桥耳朵里。

  一九六七年二月,在那“一月革命”风暴刚刚过去,张春桥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在锦江饭店宴请阿尔巴尼亚国家歌舞团。在宴会上,他见到了“工总司”的组织组的头头,问起了怎么会开除姚蓬子的“队籍”。张春桥阴沉地说:

  “你们要写检查!”

  就这样,为了姚蓬子失去臂上那只小小的袖章,王洪文发急了,张春桥发怒了……

不甘寂寞的老夫老妻
  当然,胸前的那个像章,臂上的那个红布圈儿,只是姚蓬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深的炫耀品。

  其实,岂止于此。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那篇“震撼全国”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姚蓬子得意了。他悄悄地对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同事说,“我替他翻了一些书,提供了一些资料。”话说得挺“谦虚”。然而,却是十足的炫耀:须知,那篇“揭开文化大革命序幕”的文章,总共改了九稿,前七稿在极端秘密的状态下进行,惟有江青知、张春桥知,姚文元知,连陈丕显、曹荻秋都被蒙在鼓里。然而,姚蓬子却知道儿子在写什么文章,以至“替他翻了一些书,提供了一些资料”,父子之间何等亲密,那就用不着加任何注解了。

  “文革”风云骤起,姚文元平步青云,从一个“刀笔吏”、“棍子手”一下子成为“中央首长”,不可一世,真是“炙手可热势绝伦”。姚蓬子把姚文元身着军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醒目地压在玻璃板下,每一个上他家的客人,都能见到这张照片。即使陌生人,一见到这张照片,便知道姚蓬子的“光荣”身份――姚文元之父。

  一场“文革”,仿佛把中国大陆宽广无比的国土,化为一座大舞台,各色人等皆为演员,纷纷“亮相”,表演了一番。

  照姚蓬子的年龄,早已失去那种“革命朝气”,心似古井,不会参与演出“闹剧”。不料,他却似乎仍有着一股不亚于红卫兵们的“造反”劲头,表演十分“精采”。

  看着红卫兵们贴大字报、印传单,姚蓬子心里痒痒的,他居然组织上海师院中文系的一批老教师,也成立了“战斗组”。

  那年月,每个“战斗组”都有自己的非常革命的名称。姚蓬子嫌“红旗”太滥,“星火”太多,“井冈山”、“东方红”之类也处处可见,他一拍脑瓜,建议取名“劲松”;立即获得一致通过。

  深知内情者明白,“劲松”者,姚文元也!

  “劲松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姚文元传(未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