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作者:沈庆利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mb。
书籍内容:

《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
沈庆利 著
  目 录
 第一章 叛逆者的崛起
 第一节 叛逆的种子在灵魂中生根
 第二节 早期人生体验与家族叙事
 第二章 红色文艺青年
 第一节 走向左翼文学
 第二节 多样化的艺术追求
 第三章 《牛车》时代
 第一节 《牛车》与上世纪30年代海峡两岸社会
 第二节 《牛车》与吕赫若小说的思想特质
 第四章 殖民地与女性
 第一节 女性悲剧与传统文化之悲哀
 第二节 女性悲剧与殖民地苦难
 第五章 扯不断的文化根系
 第一节 民风民俗:汉文化根系的生动呈现
 第二节 面对传统:在反思和归依之间
 第六章 于夹缝中抗争
 第一节 面对皇民化政治高压的“阳奉阴违”
 第二节 自我批判与男性软弱者形象的塑造
 第七章 叛逆者的陨落
 第一节 台湾光复后的吕赫若及其创作
 第二节 悲壮的人生谢幕
 第八章 诗性的追求
 第一节 吕赫若小说的诗性特质
 第二节 吕赫若小说诗性艺术的文学渊源
 结语 在斗士和艺术家之间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第一章 叛逆者的崛起
  今天的人们大概已很难记起吕赫若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了。
  这位日据时期最重要的台湾作家之一;这位才华横溢,集小说家、声乐家和剧作家于一身的“台湾第一才子”;这位因着追求社会理想,为反抗当时的国民党强权与专制而进行了英勇斗争的不屈斗士;这位在二・二八事变的白色恐怖中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秘密工作,年仅三十八岁就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先驱,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不凡的艺术才华,在台湾文学史、艺术史及整个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而他那浪漫传奇的一生、坚贞顽强的个性,也为包括台湾作家在内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一种人格典范;他那为寻求真理虽九死而未悔的崇高人格,更是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在本章里,笔者试图运用传统的传记文学批评方法,在勾勒出吕赫若主要的人生历程和轨迹的同时,尽可能探究一下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小说中留下的印痕。尽管在一些新锐批评家眼中,传记文学批评方法显得不无“过时”与陈旧,但笔者始终怀疑的是,离开了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我们能否真正理解其独特的文学创作呢?正像19世纪法国著名理论家丹纳所说,一部作品几乎蕴藏着作家全部的人格与体验,“他的性格、他的教育、他的生活、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情欲、才能、德行和恶习、他灵魂和行为的每一部分都在他所思考和写作的东西上留下了痕印。”易漱泉等选编:《外国文学评论选》(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1―392页。连对传记文学批评持有偏见的形式主义批评家韦勒克也不得不承认:“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8页。
   第一节 叛逆的种子在灵魂中生根
  在吕赫若三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既有深刻的失意与痛苦,又有着在“圈子”里的大红大紫,可谓经历过少见的大起大落;他经历过一系列时代剧变中的重大事件,而且始终处于时代风口的浪尖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人生追求也随着时代的沧桑变化而发生了诸多变异。但有一点,也即吕赫若个性中最本质的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他那根深蒂固的叛逆性格。笔者认为,如果把吕赫若的性格比作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那么“叛逆”倾向就应该是这一系统的中核。吕赫若性格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由这个中核裂变而成的:他从其祖辈那里继承了不屈不挠永远抗争的叛逆精神,小时候他“叛逆”着自己的封建地主家庭,“叛逆”着自己的父亲;为了实现叛逆,他很早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左翼文学之路,通过文学创作宣泄着自己的叛逆情绪;后来,吕赫若又叛逆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叛逆了自己的阶级出身,最终叛逆了整个社会,为着一个难以企及的社会理想献出了他的一切:名誉、地位、才华、家庭与爱情,乃至那最可宝贵的年轻生命。
  当然,正如任何概括与抽象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样,当把叛逆看作吕赫若性格中最核心与最本质的一个方面时,笔者希望这样的概括不要人为地遮蔽了吕赫若性格系统的其他方面,尤其是吕赫若个性中那些丰富多彩乃至复杂矛盾的方面。
  一、时代之愤怒
  吕赫若,原名吕石堆。1914年生于台中县丰原镇潭子乡栗林村(日据时期为台中州丰原郡潭子庄校栗林百零七番地)。而为什么吕赫若给自己取了一个“赫若”的笔名,说法也不一。一般认为他因崇拜朝鲜作家张赫宙而给自己起名为“赫若”,有的论者还进一步分析,“‘若’表示比张氏年轻的意思”林明德:《吕赫若的短篇小说艺术》,陈映真等著《吕赫若作品研究――台湾第一才子》,(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5页。。林至洁则认为:“吕赫若采用‘赫若’作为笔名,主要是撷取他所敬佩的两位左翼作家――其中一个为中国的郭沫若,另一个则是朝鲜作家张赫宙。他各取其中一字组合而成。”林至洁:《期待复活――再现吕赫若的文学生命》,吕赫若著、林至洁译《吕赫若小说全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4页。吕赫若的儿子吕芳雄先生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认为,笔名“赫若”两字的意思是“希望做一名赫赫有名的年轻人”《吕芳雄回忆录》未刊本,第11页。《吕芳雄回忆录》目前尚未正式出版,承蒙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吕正惠先生惠寄。。究竟哪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在没有找到充分的资料之前,恐怕是难以确证的。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吕赫若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些与这个忠实的时代之子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始浮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因为正是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连在一起就构成了文学家吕赫若生存与成长的主要社会环境。吕赫若生活在一个充满愤怒和制造叛逆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斥着刀光剑影、风云激荡的时代。灾难、不幸、黑暗与专制,以及对社会正义和理想的火热追求,激情燃烧的青春、前仆后继的抗争与残酷的暴力镇压、令人窒息的政治独裁在那个时代里同时并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第六卷《啼血的行吟——“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小说世界》作者:沈庆利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