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作者:马斯洛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1mb。
书籍内容:
译 序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马斯洛并不是第一个表述人本心理学思想的心理学家,但由于他对于传统心理学的批评具有相当的深度,由于他的著作使人本心理学的观点更加丰富和清晰,他具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
马斯洛的著作比较丰富。《动机与人格》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奠基作,在这部著作里,他的一些主要思想都已成形,包括影响极大的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
关于马斯洛的著作,西方一直有较大争论,我国也开始了初步讨论,但至少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即它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它的思想火花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在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
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中激起了再创造。
关于马斯洛,盖格(Henry Geiger)曾说:“必须首先把他看成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位非常刻苦的心理学家,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把自己的成长和成熟转变为一种心理学的新思想方法的人。”这段话十分中肯地道出了马斯洛其人其书的一个特点。马斯洛的学说,与他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些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可以说,马斯洛的心理学,本身就是他自己自我实现的产物。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对于一般读者,在个人修养,心理健康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上也有参考价值。
此书的翻译由几位朋友合作完成,其分工如下:许金声(第1,
2、3、4.5、6、7、11、12、15、17章,和附录甲、乙);程朝翔(序言、第8,10章、附录丙);刘锋(第9、12、14章);王强(第7章)。
其中附录甲原为此书1954年版的第17章,在新版中被删掉了。考虑到马斯洛建议愿意深入研究者仍可阅读这一章,我们也认为它有一定价值,因此把它作为附录甲保留在这一中译本中。原来的附录甲和乙,分别调整为乙和丙。
许金声
1987.4.13
前 言
在这个修订本中,我试图收入最近16年来的所有主要课程。这些课程的份量极大,使全书的宗旨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得到了修正(这一点我在下面会有详细论述),因此,尽管重写的部分并不太多,我也仍然认为这是一次全面的实质性增补和修订。
本书的初版诞生于1954年。当时,它实质上是试图在已有的传统心理学派的基础上有所建树,并未想要摒弃这些学派或者建立一个与之抗衡的心理学派。它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于人格的理解。(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就是《人性的高境界》)如果要我把本书的宗旨浓缩为一句话,那我就会这样说,除了当时的各种心理学派对人性所做的描述之外,人也还有一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似本能的(instinctoid),也就是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如果我还可以再说一句的话,那我就要强调人性的高度整体性质,这与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分析――分解――原子论――牛顿式方法是水火不相容的。
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我当然接受并且依赖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现成资料。我也赞成前者的经验主义和实验精神,以及后者对真实面目的揭露,对内心深处的探索;但我却拒绝接受它们制造出来的人的形象。也就是说,本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人的崭新形象。
我当时认为,这只不过是心理学家族内部的一场争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情况恰怡相反。这原来是一种新的zeitgeist[时代精神]的一个局部表现,是一种新型的普遍、完整的人生观。这种新型的人本主义的weltanschauung[世界观]似乎是在用一种面貌全新,前途远大,令人振奋的方式来设想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例如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以及所有的行业,例如法律界,政界,医学界,和所有的社会职能机构,例如家庭,教育,宗教等等。在修订本书时,我本着这种信念,在本书所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中写进了下述看法;这是一种范围极广的世界观和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的一个侧面,它已经达到了部分的完善,至少已经达到了可以站得住脚的程度,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对待。
这场货真价实的革命(一种人、社舍、自然、科学、终极价值、哲学等的崭新形象)却几乎被知识界的大部分人所完全忽略,特别是被控制着传播媒介,从而能影响有文化的大众和青年的那部分人所完全忽略,(因此,我已经习惯于将它称为“静悄悄的革命”)。
知识界的许多成员提出了一种以极度的绝望和玩世不恭为特征的观点,这种极度的绝望和玩世不恭有时甚至堕落为腐蚀性极强的恶毒和残酷。事实上,他们拒不承认有可能改善人的本性以及社会,也不承认有可能发现人的内在价值或者对生活产生一种普遍的热爱。
他们不相信真有什么诚实,仁慈,慷慨,柔情等等,于是便不只是停留在一种合情合理的怀疑主义和不急于下判断的态度上,而是在与被他们嗤之为笨蛋,“童子军”,榆木脑袋,蠢货,空想家或瞎乐哈的人打交道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敌意。这种主动的攻讦,仇视和对感情的践踏远远超出了鄙夷的范围;有时,这似乎是一种义愤填膺的反击,矛头所向是被他们认为在愚弄、坑害和嘲笑他们的一些侮辱性的企图。至于精神分析学家,我想则会认为其中含有一种动力学――对以前的失望和幻灭发泄暴怒和痛恨的动力学。
这种绝望的支流文化,这种“比您更损”的态度,这种相信弱肉强食和悲观失望,而不相信善意的反道德,受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迎头反击,也受到了本书以及本书书目中许多论著所初步提供的资料的迎头反击。尽管仍然必须对肯定人性中“善”的前提十分谨慎(见7,9,ll,16章),但现在已经有可能坚决地反驳认为人性在根本上是堕落和邪恶的那种绝望的观点。这样一种观点已经不再单纯是趣昧的问题了。要想继续坚持这种观点,则必须死抱着盲目和愚昧的态度不放,则必须拒不考虑事实。因此,必须将此看做一种自我的投射,而不是一种有理性的哲学或科学态度。
在本书的头两章以及附录乙中,阐述了人本主义和整体论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动机与人格》作者:马斯洛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