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与家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国宴与家宴
王宣一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序一 认真请客 ——王宣一侧记
序二 厨房里的身影
序三 吃这本书 ——回忆宣一写做菜
序四 她是小说家 ——记我认识的宣一
自序 厨房里的光阴的故事
国宴与家宴
学做菜
阳光、猫与火腿
母亲与西瓜
隐藏的滋味 ——江浙菜
“如果这一场小宴,让您觉得还算愉悦,那是因为我的母亲的缘故。”
—— 我的母亲 许闻龢女士(1914——1995)
序一
认真请客
——王宣一侧记
詹宏志
《国宴与家宴》一书的起头来自作者王宣一发表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一篇同名文章,文长约二万五千字,从报纸副刊的标准看,算是很长的文章了,所以必须分好几天连载。
作者的原意本来是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字,但文章在报纸上还没有刊完,宣一却意外地开始接到一连串的电话,这些电话改变了作者原本的人生计划,也改变了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与印象。
电话的内容其实各不相同:有的是出版社打来的,问她要不要出版食谱书;也有的是读者打来的,要问某道菜的详细做法;更有的是熟朋友打来的,那是来讨食的,说某道菜你已经好久没有做了;或者是来算账的,说为什么某道菜你从来没请我吃过;当然还有更令她意外的电话,有的是大饭店打来要她去担任美食顾问,有的是电台和电视的美食节目想邀请她上节目,餐饮竞赛也邀请她去做评审,而几个知名杂志则邀请她去写美食专栏……
这些电话多半让宣一感到困惑而且困扰,她是辞去新闻工作后才起步很晚地开始文学创作,曾经是五本小说集(长篇或短篇)的作者,也得过一些文学奖,但写《国宴与家宴》时她已经停止了小说创作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对文学生涯感到灰心失望,对文学圈子里的虚矫与相轻也有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而这篇文章完成的时候,她的母亲也已经过世多年了,在一次与兄弟姊妹等亲人的聚会当中,她突然想起她那位豁达独立却又从容大气的母亲,怀念起从前环绕着母亲的那些日子以及已然消逝的某种生活氛围,她提笔记录了那个时代与那样的生活;正因为母亲是一位持家的家庭主妇,这些纪录乃就围绕着平凡生活的厨房与宴客。本来想写时代与生活,无意间竟同时记录了厨房里的饮食风景,连带触动了许多同样缅怀昔日生活景观与饮食滋味的读者,但这并不是作者的自我认知或创作原意,所以她才对这些电话感到意外。
一开始她大概是委婉推拒了所有这些“美丽的误会”,有一次她甚至不无抱怨地跟我苦笑说:“怎么(在别人眼中)就变成了一个煮饭的呢?”但这些邀约锲而不舍,有些还是来自她颇敬重的编辑与朋友,这就慢慢改变了她的心意;而对于饮食生活及其文化,她也颇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因此她先接受了部分邀请,写了一些其他的饮食回忆,有的是关于童年往事的美食风景,有的则是讨论江浙菜的幽微特色与文化传承,这些文章集合起来,就成了《国宴与家宴》这本书。
出书时,应编辑的建议与要求,她也写下了十一道菜的食谱,透露她亲身实践的一面,或者可以视为她对作为一个“煮饭的”身份的新认同。书在二○○三年出版了台湾版,二○○五年出版了大陆的简体字版,两岸都有一些喜欢她的读者。她也渐渐有种领悟,注意到自己的独特天分与出身机运,这才慢慢对饮食文化与做菜实践都积极起来。
宣一的母亲许闻龢女士(一九一四——一九九五)出生于杭州。杭州许家是来自浙江海宁的一个名门世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与金庸(查良镛)的查家及徐志摩的徐家,也都有世交或姻亲的关系。出自望族的宣一母亲,尽管来到台湾时家道已经远不如前,但她对饮宴酬酢的讲究与体会仍然维持一种细腻雅致与大方气派的特质。她主中馈的家庭仍然有大大小小的宴会饭局,这些宴会有时候是“大人之宴”,那是父亲在工作上与宾客的正式应酬,菜色有时也不乏海派的高贵材料,小孩子就戏称那是“国宴”;而更多的饭局是亲友与小孩的欢聚,气氛上也轻松随意许多,小孩子也就称之为“家宴”。不管是国宴或家宴,宣一母亲也总是全力以赴,总有各种美食佳肴源源不绝上桌,总要让大人小孩都感到高兴开心。
也许正所谓“吃要三代”,出身世家的宣一母亲对菜肴味道的敏感与手艺的精巧,在同辈家庭中显然是特别出色的,而从小跟随着母亲在厨房里动手帮忙的女儿们也自然地继承了味觉与手艺。有母亲不经意传承下来的饮食传统,王宣一年轻时就是朋友当中的大厨师与“请客者”,她好像是随时可以整治一整桌菜肴宴请朋友的人,而且菜色丰富,除了简单的家常菜肴之外,餐桌上也常有几道大方气派的大菜。但就像她母亲的做菜一样,这些手艺并非刻意学来,那是家庭生活里的自然浸染。生活中每日吃饭,家庭主妇每日做菜,做的菜无非就是她的出身来历,以及她自己后来的生活体会与创造的巧思。
年轻的时候,我们刚组成新家庭,宣一和我两人都在报社工作,我的工作更是那种必须跟各种作家或创作者打交道的艺文编辑;我的好客和活动力带给家中川流不息的朋友与宾客,宣一常常是那位要张罗众人吃食的宴会女主人。不管朋友出现的时间是多么地不合宜,她在冰箱翻一翻,总能看似不费力气地端出让大家满意的正餐、点心或宵夜。我有一次写文章提到这样的经验:
“记得九○年代初杨德昌在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常常收工后跑来找我,心情好就来说他的发现与体悟,心情不好就来跟我骂甲批乙,但大多是半夜时光。我打着哈欠爬起来开门,宣一也跟着起来问杨德昌和同来的人吃饭没有,杨德昌永远露出无辜的眼神说还没,宣一就留下我们去厨房张罗,总能有一碗香喷喷的汤面加上几个小菜,或者竟煮一锅稀饭配上一桌子菜来。如果不是吃饭时间,她也会端出各式各样的水果或零食、点心来,不会让我们有没事做的时候。”
我们本来把宣一的做菜本事视为理所当然,那不过是身边能干女性的一个例子,等到《国宴与家宴》刊登出来,我们才意会到这是一个文化传承。她,王宣一,和她的母亲许闻龢,同属于这个“认真请客”的传统。
如果容许我对这个文化传统强作解人,用我三脚猫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知识附会一番,我会说,“宴客”本来就有“所得重分配”的社群精神,“those who have”有义务要请“those who have not”,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国宴与家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