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6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扉页
前言
第一章 生态现代化理论概述
一、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二、主要环境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社会背景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思想背景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学科背景
四、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生态现代化的全球“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实践”
二、转型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实践”
三、中国的生态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四、关注生态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意涵
第四章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
一、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社会学意义
三、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理论争议
第五章 中国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建设
一、低碳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二、低碳社会建设的复杂性
三、低碳社会建设的中国优势
第六章 中国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与行为
一、公众环境关心水平
二、公众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知
三、公众对气候变化成因与后果的认知
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和行为表现
第七章 新世纪中国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
一、发展的实践与科学发展
二、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约束
三、生态文明引领科学发展新境界
四、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
第八章 中国迈向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
一、经济与环保走向“双赢”的趋向
二、经济与环保“双赢”的背景与风险
三、中国实践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意义
附录 公众环境风险认知与环保倾向的国际比较
一、研究回顾与数据基础
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三、公众对环境问题危害的认知
四、公众的环保倾向分析
五、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扉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洪大用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社会学前沿论丛)
ISBN 978-7-300-18835-5
Ⅰ.①生… Ⅱ.①洪… Ⅲ.①生态文明 建设 中国 Ⅳ.①X32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45174号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 价 35.00元
前言
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度重点项目“生态文明的环境社会学研究——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析与借鉴”(项目批准号:08ASH001)的最终结项成果。当初申请立项的一个出发点是试图为中国开始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所以,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析上。从当时所了解的情况看,该理论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兼容,似乎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并且可以提供重要借鉴的一种环境社会学理论。
在项目获得批准后,我们广泛搜集文献,围绕生态现代化理论组织开展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既进一步了解了其代表人物、核心观点、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又比较了其与一些主要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现代化理论基于西欧发达社会的实践,给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一种路径,展现了研究者对资本主义社会未来趋势的信心,这一点与早期的其他环境社会学理论有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信念,是对西方现代化方向的坚持;作为一种展望,是对现代化突破极限的未来的乐观;作为一种目标,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追求;作为一种路径,是强调技术变革、市场绿化、政府改革和社会发育所形成的环境保护合力。单纯就其主张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坚信二者之间可以兼容并且实现双赢而言,该理论确实是支持或者迎合了世界各国的期待,而且其对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的一些具体路径的阐述,也对各国实践不乏启示和借鉴价值。
但是,生态现代化理论显然摆脱不了其源于西方、说明西方和为了西方的印记。该理论的核心关切是西方式的“现代化”是否可以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持续推进下去,以及基于西欧实践所概括出的“生态现代化”模式是否具有全球的普适性。事实上,在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对其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涉及其人类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现代主义、乐观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忽视社会权力关系分析等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态现代化理论家们作出了一些调整,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其基本形貌和实质立场。基于对生态现代化理论自身的分析和对世界各国实践,特别是对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反思,我们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在其西方现代化取向、实证分析单位、路径分析、结果分析、对社会公正议题的处理以及对于环境的定义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似乎还不足以成为有些研究者所认为的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二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自主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呈现出了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的“双赢”趋势。中国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的所谓“生态现代化”目标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所谓的“生态现代化”可能存在着多种路径与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带有西欧社会色彩的资本主义路径和模式。甚至,坚持西方式的以物为本的现代化取向是否能够持续,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特别是在全球层次上),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这些仍然是需要深入反思和总结的。中国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着力改善民生,致力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一种“发展”实践与西方式的带有浓厚的物质主义气息的“现代化”相比,事实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是 ............

书籍插图:
书籍《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 插图1
书籍《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生态现代化与文明转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