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陈道明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我见陈道明
用角色与观众交流
赵琨 著
版权信息
书名:我见陈道明:用角色与观众交流
作者:赵琨
书号:978-7-5596-4426-8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知音其难哉!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文心雕龙·知音》
目录
序一 天水之间
序二 仙鹤神针:仙鹤其人,神针其著
自序 我为中国文化而写此书
导言
绪论 陈道明的艺术人生
演艺之路
从“表演”到“表达”
从“为人”到“为己”
第一部分 陈道明表演特点综论
对石挥先生的传承
表演中的形体特征区分
妙用贯串道具
活用唱腔道具
融文化底蕴于表演
赋予人物诙谐幽默
逆转平庸之笔
第二部分 陈道明演艺作品专论
似与不似之间——《围城》表演赏析
载浮载沉泛中流——《手机》表演赏析
第三部分 陈道明艺术人生合论
作为演员的文化自尊
文化深度与表演高度
陈道明和王国维的游戏观
陈道明表演里的“焦菊隐来源”
作为明星的“与世周旋”
附录 陈道明历年作品及角色列表
序一 天水之间
文/本来老六(著名影评人、书评人)
天者,天苍苍也。
水者,弱水三千。
天苍苍而无涯,言艺术之美好,原其美好为何?不足以果腹御寒,不屑于挡风遮雨,所做的无非是拨弄心弦,甚至追魂夺魄。虽动于五内,而于旁人眼中不增不减。但也恰恰因大象无形,艺术正是东海龙王的巨大宝藏:只要大圣搬得动,尽可拿去。而何处着手?又有几分气力?是望洋兴叹,还是“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卡尔·马克思),琳琅满目又要不忘初心,美好种种却只取一瓢,答案就是荞麦花开关于陈道明的这本专著。
对于陈道明这位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享誉国内的著名演员,荞麦花开的研究,不仅仅止步于对其角色的各种诠释;也不仅是以陈道明为原点,做一个人文的、时代的辐射和纵览;更像是一个“我注六经有穷,六经注我无尽”的过程。徜徉其间,我们可以读到陈道明,我们更能读到荞麦花开经由陈道明从自己身体里释放出的那个本来。
明人方以智有句话叫“坐集千古之智”。我觉得单纯研究一个演员毕竟是有穷尽的。但荞麦花开以陈道明为主轴,结合他诠释的角色,把自己的积累集腋成裘。通过对陈道明的研究,那么多书那么多人少长咸集、阡陌交通,这才是无边胜景。荞麦厉害,核心是这个厉害。
陈道明为何?荞麦花开眼中的陈道明为何?阅读之后在我们身上呼之欲出的那个陈道明又为何?
我想大家所能做的,便是翻看这本书,和我一起。
序二 仙鹤神针:仙鹤其人,神针其著
文/红豆山庄(著名剧评人、历史小说作者)
江南七月,流火铄金,正热得没做理会处,顷接荞麦君来书,谓其干将莫邪新已铸成,行将付梓,丐余为序一篇(欲置我于炉火上耶),唬得我一个寒战,酒都作汗出了,既喜且惊,妒而复惭,三辞不许,急难推脱,只好勉为其难,打点精神,搜索枯肠,丢开手机,摆正键盘,敷衍一篇矫情文字,了此孽缘。我去!
国人作序,第一不可不攀交情,如此则宾主两洽,各得其宜。这在我更不能免俗,青蝇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致千里。拙序得与荞麦君的佳著杰作刻簿并传,岂有不暗爽之理,但真说起来却很“费墨”,因为真正结识荞麦本尊也不过是七年前,但接触他的文字却是十来年了。那是偶然在天涯读到他赏析《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献图一场戏,虽仅寥寥数行,却字字搔到痒处,不待读完便击节称叹,由此未曾谋面便引为知音,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这意思!
天遂人愿,若许年后,我“拍砖”国内历史剧的帖子出炉,荞麦也推崇备至,谬许过甚,说出“天下英雄独使君”之类让我闻雷失箸的话(后来猛悟这是极高明的自捧,略去“与操”二字,深叹读书之人不可交)。这才正式结识。当发现当年那篇令我五体投地的表演品析之文正是出自他手,更生相见恨晚之心,从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谈论最多的自然是陈道明,而又不限于陈道明。令我最惊讶的,是他是从《长征》(2001)开始才知道明叔,而不是我断章取义所怀疑的陈道明家隔壁的某某戏剧大家之子。须知我是从《围城》(1990)就开始关注明叔的啊,迩来二十又一年矣!明叔的大多数角色我都会有意无意地去留心,当中不乏技痒难耐的涂鸦之语,而随手拿来和荞麦相比,则相差不啻万里之遥。我还在为一鳞半爪沾沾自喜,荞麦的研析已进入“微分子领域”,其文纤巧如针,寒芒似雪,不厌精微,令人发指!我和他撸起剧评来都酷好广征博引,而荞麦更重考据,写剧评的背后,是史学功夫,挖梳抠剔,互勘见异,螺旋深探,连类触发,天女散花,脍不厌细,一粒芝麻到手,也要刻个清明上河图。
读荞麦文字的感觉,简言之,就是陶公《桃花源记》加庄子《逍遥游》。选取的角度往往很小,如越王的竹简,汉祖的枣核,委座的水杯,焉识的眼镜,飞花摘叶皆可伤人,想得很深,所架构的又极为庞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则豁然开朗。”再读下去,器局愈广,“不知其几千里也”。后人在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时,见到谨严的行阵,陶俑兵车的甲胄与轮毂,当不难想见两千多年前工匠、役夫们在地洞中并肩抵足艰难营造,为了一个个复杂的问题而反复辩难的情景,我读荞麦的长文,也常有此感。那是当下商业盛行、艺理衰微的大流中,弥足珍贵的逆流而上,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却自成奇峰傲骨,令人耳目一新。和荞麦也并非处处不谋而合。或因角色而分歧,或为文字而争执。比如我曾用我的经验和感觉建议他长文要多分段,一则方便受众,减轻阅读之疲劳,让读者更好地吸收;二则也可使文字产生跳跃之美,读来如快刀出鞘,狭路相逢,直截了当,简练爽口。荞麦则坚持以为不然,句断则气断,气断则思竭,思竭则神弭。短文有跳跃之美,长文有铺排之美,二美不可得兼,他舍鱼而取熊掌。这回给他作序,也用长文,投其所好。
荞麦最为人称道的当然是对陈道明表演世界和演艺生涯的研究,为此也没少遭愚顽之辈横加指摘,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荞麦研陈之文,我大都翻阅过,深为其纵横古今的如椽笔力所折服,而最打动我的其实还是他不吝赞美之词而又不惮批龙鳞的愚直,他那不厌其详的解析和不限于演员一身的博大。他的出发点虽然是陈道明和他的作品,而更大的价值却是透过其人其作,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见陈道明 - (EPUB全文下载)